每年到了五六月高溫潮濕天,白雲山就會頻頻被街坊投訴:“滿山的毛毛虫,白雲山該管管了!”事實上,眾多毛毛虫選擇白雲山棲身,正是因為其生態環境良好。據專業人士介紹:這些毛毛虫不會咬人、也沒有毒性﹔再過幾周,它們就會化成蛾飛走了。
毛虫自述:
“我很丑,也很溫柔”
可能是因為我長得真的不討人喜歡吧,渾身灰白的毛、沒有曲線的身體、懶得動彈的姿態。街坊都對我們避之不及,甚至還有小朋友被我們嚇哭了。事實上,我很丑,我也很溫柔。那些有毒的昆虫,往往是顏色鮮艷、明麗動人的,像我這種其貌不揚的昆虫,才是真正的無毒無害。隻要你們不來攻擊我、傷我性命,我當然也不會去咬你們了。當然,有些人的皮膚比較敏感,沾到我們的毛會覺得痒,但這真的不是我們在“放毒”。
這麼大的廣州城,我們能待的地方不多。我們喜歡環境好、樹木多,溫暖潮濕的地方。所以我們的祖祖輩輩棲息在白雲山這塊寶地。再過幾個星期,就化成像我的媽媽一樣,漂亮的蛾,從此展翅高飛。那時候,你們就不用再擔心所謂的“毛毛虫成災”了,想留我們都留不住呢!
最近這兩年,許多人都提到我們和蝴蝶的關系。聽說,白雲山這兩年來舉辦什麼“蝴蝶文化節”,好多人就說就是這個蝴蝶節,給白雲山招惹來那麼多毛毛虫。其實吧,我們有個學名叫“燈蛾科苔蛾亞科昆虫”,裡面有個“蛾”字,所以說我們是蛾的后代,不是蝴蝶的后代。我們還有個外號叫“狗毛虫”,看我們身上的毛,像不像小狗的毛!
雲山回應:
會做到“有虫無災”
白雲山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五六月的廣州,進入高溫潮濕的天氣,白雲山上一些小昆虫的幼虫也在這個時候從虫卵裡孵化出來。近期出現最多、最讓人關注的,是一種身體黑色、披著白色長毛的毛毛虫,有游客擔心這種毛毛虫對人體有害。
據該負責人介紹,蝴蝶、蛾為鱗翅目昆虫,屬全變態類昆虫,生活史由卵、幼虫、蛹、成虫四個階段組成,完成全過程約需一個月。
其幼虫俗稱“毛毛虫”。六月份是毛毛虫發生數量高峰期,白雲山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出現毛毛虫,過幾周,幼虫基本都結繭成蛹化身蝶、蛾后,毛毛虫就會減少。現在景區出現的毛毛虫為燈蛾科苔蛾亞科昆虫,俗稱“狗毛虫”,以地衣為食,不危害植物枝、葉,不影響景區植物生長。它不會咬人,個別過敏體質者接觸后,皮膚有可能會瘙痒或過敏,但無毒,游客可以放心到白雲山游玩。
白雲山風景區生態環境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毛毛虫是白雲山自然生態中的一部分,屬於生物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鳥兒的食物。此外,白雲山管理局還按生態學原理,採用人工除治、噴洒低濃度農藥等方法對害虫進行綜合防治,將害虫控制在“有虫無災”的狀態,對景區的生態環境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記者 林園 通訊員 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