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盡管推進注定艱難,但其過程本身,對於調節亞太地區復雜的政治、經濟和安全關系都是有益嘗試。
商務部國際司司長張少剛6日在媒體吹風會上介紹,5日至6日舉行的APEC高官會就推動亞太自貿區的建立達成多項共識:發揮APEC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協調與領導作用;初步完成APEC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路線圖的制定;促進目前在亞太地區已經存在並已經開展的自由貿易區包括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其他在談自貿區的互動和信息交流。這意味著,亞太自貿區將正式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
推動區域內自由貿易本就是APEC成立的原因,但亞太自貿區的推進一直不順暢。從1994年印尼APEC會議設立“茂物目標”,到2006年越南APEC會議正式提出“亞太自貿區”概念,亞太自貿區始終是一種模糊的前景。這與歐盟一體化、北美自貿區和包括亞洲在內的許多次級區域自貿區的欣欣向榮形成強烈對比。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僅緣於APEC成員經濟水平和貿易標准參差不齊導致的訴求不一,更緣於APEC內部成員的全球戰略具有不同指向,而且存在戰略疑惑。由此導致亞太區域內的自貿區格局呈現碎片化特征,區域內多達56個自貿區開放程度不一,標准不一,降低了區域內貿易、服務和投資便利化的總體效率。
推進建立亞太自貿區,首先要解決內部成員經濟戰略互信不夠的問題。其次,需要盡可能整合區域內現有的自貿區機制,盡量設定相對統一的標准,避免彼此之間生成“零和游戲”。次級自貿區通常折射的是相對較小區域的利益訴求,而亞太自貿區則旨在形成盡可能大范圍的自由貿易,讓各次級區域分享總體利益。再次,亞太自貿區需要設定能夠帶動區域成員長期穩定發展的貿易規則和技術標准。如此,才能成為亞太地區成員願意共同追求的目標。
顯然,這些需要提前啟動的研究和協商項目,進程將極其艱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亞太自貿區不具有可行性。一方面,自由貿易已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所有區域內成員對於更高水准的自由貿易能夠帶來巨大紅利不存爭議。還要看到,中國經濟體系更趨開放、區域內經濟復蘇等,為推動亞太自貿區提供了更多能夠看得見的通道。
政治和技術層面的困難不應是不推動亞太自貿區的理由。相反,盡管推進注定艱難,但其過程本身,對於調節亞太地區復雜的政治、經濟和安全關系都是有益嘗試。因此,推動亞太自貿區的建立不僅隻具有經濟意義,還有更豐富的潛在價值可以挖掘。無論哪一方面取得進展,對於區域內所有成員來說都是幸事。
相關報道見04-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