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採訪,以為外國人和中國人會給不一樣的答案,實際沒啥區別。”一位路透社記者在國家會議中心APEC新聞中心工作平台告訴我,說完還翹了下嘴角。這位記者的感觸是敏銳的,經他提醒,我確實也發現了這個在APEC會議周的中一個有趣的現象。
參加了幾場新聞吹風會,來自各個成員國的代表或專家雖然是各種面孔都有,但其所談大多卻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內容,如:“創新發展”、“一路一帶”、“全球價值鏈”、“經濟不要隻看速度,要看質量”等,和我採訪國內專家所說的高度吻合。
作為記者,遇到“大事兒”肯定想報點獨家的、不一樣的料,但在這次APEC上卻讓人“失望”。在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吹風會上,發言的都是外國人,這讓許多外媒很興奮,記者提問也都具有針對性,但回答也是標准的“中國話語”,讓個別媒體的記者有點小失望,畢竟記者想的是發點兒與眾不同的新聞。
不用舉例,這些“中國話語”我們經常能從報道中看到,但在外國人嘴中說出來卻覺得很新鮮。在印象裡,外國人比較“軸”,愛較真兒,是很難被人說服的。這次,你突然發現中國媒體經常報道的觀點在外國政要嘴中說出來,還給你發揚光大,咱作為中國記者心裡頓生“與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嘆。
轉念一想,這些老外的自然表達實際上反應了中國的倡議與亞太利益高度一致,並贏得了廣泛認可。
我想,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經貿關系已變得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許多具有共性的問題需要大家共同面對。於是,“互聯互通”、“創新發展”、“經貿一體化”就成了幾乎所有國家的最大公約數。
與另一位老外閑聊到這個話題,他也認可這個觀點。他說,APEC達成的成果,不僅是中國自身的戰略構想,也是所有成員國的共同事業,世界大勢如此,浩浩蕩蕩,順之者昌,哪一個國家不想搭上這輛互利互惠的便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