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下屬各村庄學習儒學情緒高漲]
兩年已對64萬當地人普及儒學,如今每天近3000人祭孔
企業家忙著去圈地辦學,動輒投資上億,每天有新學校挂牌
核心導讀
晨報特派記者 邵麗蓉 曲阜報道
距離習近平考察曲阜已近一年。
實際上,國家最高領導人已經一年內三次親近儒家文化。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家最高領導人出席孔子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講話,尚屬首次﹔今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到北京大學同哲學家湯一介促膝交談,了解《儒藏》編撰情況﹔而最令曲阜振奮的,就是去年11月26日,習近平來考察,同儒學專家座談。
就在這一年間,曲阜將信號轉換成行動—無論在民間層面還是在政府層面,儒學被賦予更重要的意義﹔當地政府用力抓住了這個發展機遇,大興百姓儒學﹔本地乃至外地資本瞅中商機,大批專家人才涌入,興辦國學。
又到一年祭孔日,儒學很熱,曲阜很忙。
學者很忙:80歲教授講課走了20省
“現在全國媒體對曲阜都挺關心的,前幾天剛送走一批,這些天又來了一批。”據曲阜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岳耀方透露,去年至今,這樣頻率的採訪接待已成常態。
這一緣起,是去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曲阜視察,讓當地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信心。“總書記開會時說‘我到曲阜來是向全國傳遞一個信息: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儒學思想。’這句話新聞聯播沒播,我們卻聽得真切!”
同樣提到這句話的,還有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總書記這一年來多次談到儒學,特別是9月24日在參加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他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族的文化立足點就是從自己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這一年間,楊朝明成了當地的名人。總書記來到孔子研究院開了一場座談會。期間,總書記拿起他的《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經媒體報道后,這兩本書一時洛陽紙貴。“再版了好幾次,一度賣脫銷。搶購的大多是官員、商人,總書記看的書,來曲阜的人都提出要帶一套回去。”一位政府工作人員說,再版的圖書新封了書腰帶,將總書記的推薦語印在上面。“聽說出版社還在不斷加印。如今來曲阜旅游的,研討文化的人,誰都知道楊院長。”
“這一年來非常忙,要做正本清源的基礎研究,還要參加各地專業研討會,參與國學導師培訓……”採訪當天,楊朝明就將趕赴北京參加一場學術會議,而即將到來的11月26日,他將主持孔子研究院與光明日報、孔子基金會聯合舉行的全球征文頒獎會。另外,學術研究方面,全國的資源向曲阜匯聚,中紀委出版社將《八德詮解》叢書的任務交給了研究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各出一本書,今年底要完成。還有編寫孔子文化獎獲得者的學術文萃,保護並研究曲阜石刻……
同樣為聲名所累的,還有曲阜師范大學退休教授駱承烈。八十歲的他本該安享晚年,卻比在崗還忙。據他說,經常去外地講課,共去過20個省,跑完了山東16個地市。
百姓很忙:每個村庄都配儒學講師
採訪期間,正值“百姓朝聖”活動。當日9時,孔廟萬仞宮牆外,禮樂聲響起,鳴贊渾厚悠遠聲中,禮生將殿廡諸門逐次打開,民眾緩步走向大成殿,向先師孔子敬獻花籃,行鞠躬禮。
從10月26日起的一個月內,每天有近3000人被組織參加朝聖祭孔,在孔廟虔誠祭拜先師孔子。“活了一輩子,這是頭一回,以前的祭孔活動,隻有官老爺們才能參加。”在祭孔大典前,一位80歲的老漢難掩激動。據悉,這是1986年開展祭祀活動以來,首次邀請曲阜10萬百姓參與朝聖祭孔。以前,祭孔大典採取政府公祭形式,隻邀請孔子后裔、海外孔子學院代表及部分專家學者參與。小孔村書記孔健軍是孔子第72代傳人,他告訴記者,祭孔在百姓心中十分神秘,因為極少人見過祭祀全程。這次聽到這個消息,百姓都十分積極。“村裡統一派車,把大伙一早拉來,有序免費入場,大家都很激動。”
其實,“百姓朝聖”只是政府近期工作的很小一部分。為了弘揚儒學,政府這一年的工作可謂紛繁復雜。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當屬“百姓儒學”工程,一場由政府主導的儒學下鄉工程:為下轄的405個村庄每村配備一名儒學講師,並配套推行一村一座儒學書屋。這項工程被賦予“營造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推動中華傳統美德創新性發展”的美好內涵。
而“百姓儒學”的前身,則是“彬彬有禮道德城市建設”活動。該活動開展了兩年,已經對64萬市民完成了一次儒學及道德、禮儀知識教育普及。
政府還實施了“勤善公和”四大工程,成立了曲阜四德工程建設研究中心,設計開展了4大主題64項系列活動,成立了675所“彬彬有禮道德教育學校”,曲阜幾乎每一家企業都挂了牌子,不定期組織老師給員工上課。
旅游業當然也要搭上儒學的班車,“背論語免費游三孔”就是一個。隻要能背出30句論語,就能免費參觀三孔景點。每天都有一些游客試背,大多是孩子,或者國學班的學生,過關率達七成。
這一年來,為了讓百姓親近孔子,為了讓孔子故裡成為道德高地,政府搞的活動數不勝數。“前兩個月天熱的時候,市區裡的廣場上,天天有老師在那兒講課,下面圍坐著千把人,大伙沒事都跑去聽。”隨便拉住一個曲阜市民,就能跟你講出一堆。
商人很忙:動輒投上百億來辦孔學班
國學熱方興未艾,嗅覺敏銳的資本早已涌入。
“來談項目的,幾乎每天都有,忙時一天接待兩三批人。”說到外來資本,曲阜國家級文化產業園管委會黨政辦主任孔鵬表示,市裡與孔子文化產業相關的投資企業超過1000家。而瞬間引燃的市場,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文化產業人才匱乏,隻能邊學邊做,不接地氣。”
目前,曲阜投資最大的項目,要數由無錫靈山集團操盤的尼山聖境,該項目總投資100億元,佔地面積154.8公頃。目前一座面朝尼山水庫、72米高的孔子雕像已經完成基本輪廓,其余建設也在日夜趕工。建成后,這將是曲阜乃至世界上最高的孔子像和最大的旅游度假區。
而文化產業園引進培訓方面的大項目,要數“吃虧是福孔子學苑”。該項目審批了2000畝地,首期投資16億元。據統計,目前曲阜知名的國學培訓機構有七八家,不知名的起碼五六十家,幾乎每天都有新開的學校挂牌。
11月1日,曲阜國學中心舉行了開學典禮,首批招了6個學生。不久前,王庄鎮閑置的王庄二中校址挂上了“孔子文化學院”的牌子。學院在去年底拿到批文,顏回的78代嫡孫顏廷淦出任院長。目前,他們正在與北京的一所大學和浙江的一家地產公司談合作。濟南一位老板與秦皇島民族學校合作,在孔子禮儀文化學校租了幾層樓,開辦了曲阜分校,主打小學教育。今年夏天,陝西寶雞岐山腳下的“銘謙學堂”整體搬到曲阜……慕名來辦學的商人帶動著各地的資源匯聚曲阜,促成了一家家新的國學院。
“來的人都想先圈塊地,再蓋個樓,最后辦個學校,那怎麼行!”孔鵬說,他已經被要地要得急了,但土地限制嚴格,盡量少佔耕地,他隻能找一些廢棄的工廠或學校。
[新聞釋疑]
是不是“形式主義”?村支書稱“是種使命感”
儒學活動聲勢浩大,但“形式主義”的質疑也頻頻出現。
“村民們愛不愛聽?我們這裡還好,聽說在泗水縣,為了讓村民來,一開始發毛巾肥皂,后來即便不發了村民也來。”時庄街道辦事處村支書姚書記介紹說,最近村裡開了孔子學堂,每個村都有儒學講師,晚上農活忙完了,把村民們組織起來到村委會上課,一月一次,一次幾百人。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駱承烈也來給我們上課。”姚書記特別提到了駱承烈,臉上滿是自豪。
“你問我村民們有什麼變化?當然有!主講孝道和禮儀,主張和為貴。現在鄰裡和睦了,村民關系改善了,爭取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孔健軍說得很有底氣。
小雪街道武家村村民周長梅立馬想到了今年春節的變化。“村民串門不攀比誰家賺的錢多,都在議論孝德榜上給老人贍養費哪家多。”她說的孝德榜,就貼在村中心的廣場上,上面寫著哪家兒子給老人多少元養老金,多少斤糧食和油料,新添衣服多少件等。而這樣的榜單,在曲阜市有1000多個,榜單對全市8萬余名60歲以上老人的贍養情況進行公示,不孝順的兒女也變得孝順起來。
這些變化,在岳耀方看來既非形式主義,也非政績工程,而是一種使命感。“曲阜應該走在前面,我們的百姓不懂儒學,怎能成為表率?我們是全國的試驗田,一個窗口。”
北東野村村干部拍著胸脯說,授課1-2年的村子,民風改善,治安案件發案率低,村裡去年“連雙襪子都沒丟過”。
非得在孔子故裡辦學?祖師爺門前辦學根正苗紅
曲阜火了,來得似乎有點快,但也不乏鋪墊。在當地人看來,祖師爺門前辦學,根正苗紅。
而在投資客眼中,曲阜的國學熱靠的是祖師爺的號召力。“辦學校,興儒學,搞研究,哪裡都不行,隻有來曲阜,這是祖師爺呆的地方。”說這句話的,是11月1日在曲阜新成立的國學中心院長王自超。王自超是山西人,學的是中醫,酷愛儒學和宗教。據說,他1994年開始讀《論語》,2004年辦學堂。如今,另一個身份是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在習近平出席的9月國際儒學聯合會上,王自超也被請去開會。“《新聞聯播》裡有我八秒的鏡頭。”王自超拿著手機放給記者看。今年11月1日,他帶著老婆和兩個孩子從雲南曲靖遷到曲阜,在這裡落地生根。
有這個想法的還有更多從全國涌來的投資商人。“拜孔子像必須來曲阜,上培訓班這裡老師教得最好。孔子故裡嘛,看這裡的環境,哪兒都比不上。”另一位正在投資調研的老板李又林說。
見記者聽得玄乎,楊朝明道出了原委。他強調,雖然曲阜只是個小小的縣級市,但有曲阜師范大學、濟寧學院、孔子研究院等機構的學術支持,搞孔儒研究和教學不缺人才,很有基礎。《曲阜市做強教育培訓產業,打造教育培訓之都》文件中寫道:曲阜打造了一批4780人的高層次、大規模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廣泛開展弘揚儒家文化教育。“國家級的大師雲集曲阜,這裡已成為全國儒學培訓的高地。”
此外,一條京滬高鐵,盤活了曲阜的旅游和文化。從上海坐高鐵到曲阜,隻要三個小時,而從北京過來的時間更短,每天,火車滿載著數以萬計的外地游客、儒學研究專家、聞風而來的投資者從各地趕來。
這麼多班,能賺錢嗎?有校長講課出場費超萬元
那麼多國學中心搶灘,能賺到錢麼?這得從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金輝說起。
這一年來,孔子禮儀文化學校校長金輝聲名鵲起,在學校的網站首頁上,放著她和總書記握手的照片。“她現在忙得不可開交,接待一批批外地考察的官員、學者。如果請她去講學,出場費超過1萬元。”岳耀方告訴記者,在曲阜辦國學,金輝就是模板,大家都在模仿她。
2002年金輝創辦了孔子禮儀文化學校,一開始在濟寧任城區,2012年搬到曲阜。一開始學生招不到,在政府的引導下,就想到讓手下150個老師給百姓免費講課,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學校不僅免費講,還管飯,場場爆滿。
“這是好事啊,先讓曲阜的百姓學起來。政府也幫忙,派車接送老師去鄉村講課,就這樣持續了8個多月,曲阜的幾十萬百姓被免費輪訓了一遍。”岳耀方說,金輝的投入很快有了回報,第二年,學校的盈虧就持平了,今年是第三年,已經賺了1個億。
岳耀方把這叫做“牆內開花牆外香”,因為在曲阜辦學,百姓這邊是賺不到錢的,隻有先讓百姓受益了,學校出名了,外面的老板才會慕名而來,企業家打著“飛的”趕來培訓,學校就賺錢了。岳耀方說,辦學總有旺季淡季,冬天閑時百姓就來填空。他還補充說,做文化產業,前期都是賠錢的,這是探索的一條辦國學的新思路。
對於眾多國學館落戶曲阜形成的競爭,金輝很坦然。“這是個好事,大家都集中起來,都辦好了,才能打造出曲阜品牌,吸引外地學生。”
為義還是為財?與做生意不同,德行在先
“利,義之和也。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閆學華看來,聚集曲阜的投資者,大多都是儒商,畢竟,辦學校開國學與做生意不同,德行為先,利益在后。
閆學華是曲阜國學中心的投資人,今年11月開張的國學中心,就是他投資和王自超合辦的。閆學華說,“打著國學的旗號斂財的人太多了,當初我甚至准備放棄了。”
直到今年,來曲阜朝聖的王自超走入了他的視線,兩人一拍即可,一個月就把學校辦起來了。“要不要賺錢?當然要,但絕不是辦學的首要目的。”閆學華說,之所以選擇王自超,因為他不談錢,隻談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如今,國學中心隻有六個學生,兩個來自山西、還有雲南、河南、山東德州、曲阜本地各一個。他們上的是全日制的私塾,4萬元一年包括學費和吃住,一周六天課,8個老師管著,內容既有語數外,也有論語吟誦。閆學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前期租賃和上課設備投資100多萬,如今一個月給8個老師開6萬工資,一年得追加投資至少50萬,招收40個學生才是盈虧平衡點。對於這個目標,閆學華不覺得有壓力。“我們試點招30個差等生,用半年時間保証他成績提高到80分以上,一旦成功了,我們還要將模板復制到全國開設分校,我們的目標是6年內上市。”
有如此雄心的不止閆學華一個。在曲阜吳村鎮,上海吃虧是福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早年在這裡圈了近兩千畝土地,建了一座“吃虧是福孔子學苑”,首期投資16億。記者看到,正門口的格物殿已經建好,四個月來,已有1000人來這裡培訓。
學苑負責營銷的經理高勇告訴記者,他們是體驗式教學,主打“孝”字。“我們朱總給企業家總裁上課,最紅火的時候,5個小時收68萬,一期課程下來賺3000多萬。到這裡上課是公益的,不收費,學員花2000元體驗三天,讓你一輩子受益。”另一位學員說得更神:任何人隻要看了我們制作的視頻,走出來都會在內心說六個字:“對不起,我錯了”。
高勇把記者拉到了規劃圖前說:“這個選址風水很好,中軸線是和天安門、紫金山在一個線上,格物殿正對著孔廟大成殿。我們馬上要在這裡建起修身苑、齊家苑、治國樓,目標是在全球設立300所分院,一年接待賓客400萬人。”
作者:邵麗蓉 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