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用原始的方法為長城鋪磚。
喬建明在仔細查看長城的損毀程度。
水是從山下運上來的。4噸的水車每天往返3次。
馬金生在給騾子喂草,每次喂草不能讓牲口吃得太多。
大圖:修復長城所需的一切施工材料都要依靠牲口運送。運送長城磚隻能靠騾子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
他們是生活中的凡人,也許我們從未關注過他們的存在,但他們卻操控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凡人的力量就像空氣,平凡但不可或缺。讓我們轉過頭,看看身邊的“相對凡人”。
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可是有這麼一群漢子與長城相伴,卻很少有時間去盡情享受長城的壯美,他們只是默默地為這古老的長城修補、“美容”,讓這條蜿蜒的巨龍依然雄偉地橫亙在山巒之上。
修長城隻用純白灰
延慶縣域內的長城綿延179公裡,多為明代長城。由於年代久遠,自然和人為損毀嚴重,各種問題日益凸顯。今年,延慶縣啟動了對6段4400余米長城的修繕。這6段長城包括四海鎮九眼樓段長城搶險修繕工程、四海鎮火焰山營盤遺址保護工程、延慶長城73-76樓段搶險加固工程、大庄科段長城搶險修繕工程、八達嶺石峽關口段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和榆林堡北城的北城牆遺址搶險工程。
長城磚是修復長城時的寶貝,長城“美容師”們會把原來散落的石條和牆磚整理出來,盡量把這些材料用到修繕中。當然,由於年久失修,久遠的長城磚也難免遭受風雨的侵蝕而漸漸失去光彩,不能使用。這時,長城“美容師”就需要去古建廠,按照原來長城牆磚的標准和尺寸訂制。
黏合、勾縫時不用現代的水泥,而是使用純白灰,用清水勾兌,不摻雜現代化的工藝手法,以確保修繕后的風格與原有長城相統一。這也與國家文物局“長城修繕中不能使用水泥等新型材料”的要求相統一。
險峻山勢令人生畏
修復“野長城”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地勢險峻,而此前這部分長城兩旁根本沒有路。為了把施工材料、管線搬上山,而且還不能破壞周圍環境,修復師們不得不採取最原始的搬運方式——人扛騾馱。一塊古牆磚大概有20多斤重,騾子每次馱著280多斤的古牆磚,一天要在近2000米的崎嶇山路上往返十多趟。從山底馱著建筑材料運至施工處的路上,有些陡峭地段連騾子也上不去,就隻能靠人背肩扛。
路兩側地勢險峻,腳下一滑很可能就會摔下山谷。騾隊的領頭師傅唐玉華說,現在一遇到難走的路,騾子也怵,原地打轉不願意往上爬,師傅們隻能強行拽著?繩,連哄帶拽地往上拉。
動作重復一天數遍
修復長城是個技術活,更是體力活,但是長城“美容師”們就是這樣傍著長城、風餐露宿地一米一米地修復著巨龍。
每一次修復基本都是這樣進行的:鏟一鏟子和好的白灰,均勻地抹在灰磚上,把多余的白灰刮到磚縫裡,再拎起一塊磚對准牆邊壓在抹了白灰的磚上,用膠皮錘輕輕敲打,將兩塊磚裡面的氣泡擠出,讓磚穩穩地黏合在一起……
每天,這樣的一套“標准”動作不知道要重復多少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