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看東北”系列報道之十六

人民財評:東北振興的“非常態”和“新常態”

譚樹森 胡曉

2015年11月26日00:32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去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受到更多關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濟增長速度讓人“揪心”。

遼寧省2011-2014年經濟增長率分別是12.1%、9.5%、8.7%和5.8%,2015年上半年增速為2.6%,前三季度增速為2.7%﹔吉林省2011-2014年增長率分別為13.7%、12.0%、8.3%和6.5%,2015年上半年為6.1%,前三季度增速為6.3%﹔黑龍江省2011-2014年增長率分別為12.2%、10.0%、8.0%和5.6%,2015年上半年增速為5.1%,前三季度增長5.5%。

數字或許是枯燥的,但數字顯示出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從去年以來三省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二是今年以來三省經濟增長緩中趨穩。

分析認為,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有較強的工業驅動和投資驅動特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能源資源消耗增長速度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隨之東北三省出現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下降或負增長,經濟增長率隨之下降。

發展是硬道理。十八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十三五”建議明確提出今后5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這是因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必須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從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

中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核心要義之一。中國幅員遼闊,情況各異,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可能在某個時間段偏離全國平均水平,但不應該長期偏離。經濟增長速度長期明顯偏低屬於“非常態”而非“新常態”。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從而實現更高質量和更有效益的可持續增長。

東北地區約佔我國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中高速增長要求換擋但不失速﹔邁向中高端水平,就要積極調整並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實現動力轉換,就要堅持創新發展,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目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其中既有全國“三期疊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東北地區產業結構、體制機制等個性方面的原因。而“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模式,也是經濟發展“非常態”的表現,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令人欣慰的是,東北三省都意識到了“調結構”和“轉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些可喜的變化也在積極醞釀和不斷涌現。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東北地區產能過剩化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同時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難度不小。但是目標已定,方向已明,東北地區一億多人民,一定會拿出“闖關東”的精神,和全國人民一道,既保持戰略定力,又積極作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矢志不渝、不懈努力。

 

(責編:王政淇、夏曉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