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打贏港幣保衛戰--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

訪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打贏港幣保衛戰

中國金融 孫芙蓉

歲末,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就最近市場各界關注的香港金融熱點問題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的一席談,使人們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健康發展更加充滿信心。相反,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內地的人民幣市場提供了一個緩沖,同時也可為內地以外對人民幣的需求提供有用的市場信息。
2013年02月02日08:51        手機看新聞

  歲末,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就最近市場各界關注的香港金融熱點問題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的一席談,使人們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健康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錢無論“冷”的“熱”的,香港承接美元的能力是無限的

  記者:最近不少人擔心大量美元熱錢涌入香港,會對香港經濟造成沖擊,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陳德霖: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不可能阻止資金進出,而是要保障在資金大進大出的情況下,香港的銀行和金融體系能夠承受資金流動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香港應對資金進出方面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香港《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外匯管制政策。港幣自由兌換。繼續開放外匯黃金、証券、期貨等市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障資金的流動和進出自由。這是香港一直以來作為金融和貿易自由港的基石。

  若資金持續流入,金管局會根據貨幣發行局的規則應對資金流入。金管局有能力無限量承接美元,維持港元匯率穩定。我們是利用中央銀行基本職能“創造”港元貨幣。有些傳媒擔心數量夠不夠,港幣是我們的本幣,我們承接美元的能力是無限的。

  在國際市場,就算是主要國際貨幣價格也是波幅比較大的。但是如何將美元與港元的匯率維持在1︰7.8的比率,很明顯,港元需求很強的時候,很多人願意賣美金,買港元。我們有一個機制,允許一定的波幅:弱的時候7.85,強的時候7.75。我們通過買賣港元來矯正波幅,使這個水平不被超越。這是我們聯系匯率制的一個機制性設計,不需要臨時人為研究考慮。

  我們預計資金淨流入的情況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很難預測這情況會維持多久,但按目前看,這一輪淨流入港元的資金規模應不及2008-2009年。目前港元供求運作正常,而新股集資亦遠較2009年清淡,因此我們評估這次的資金流入額不應如上次那麼大。

  記者:這些美元究竟流入了哪裡?是否會伺機進入內地炒賣?會不會影響內地的金融穩定和安全?

  陳德霖:有人講這是“熱錢”,我認為,所謂的“熱錢”一般是規模大,快進快出,流動性很高,而不是買貨幣或者買賣股票,買短、中、長期券等,更不是買地產,香港地產動輒幾十個億一筆的交易,沒好幾個人做不成,交易成本高,出手慢,這些對“熱錢”來說不合適。

  我們嘗試進行了研究,到目前為止這些錢進入香港,主要動力是兩方面,一是跟股票市場有關,另一個是香港企業發。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這些錢進來不是為了套匯。

  我們統計,2011年,港幣和外幣債基本上總額是70億港元,2012年的市場需求旺盛,到11月底,發債的總量是230億港元,是2011年的3倍多。還有的用於海外發外幣債、支付、並購等,但其實它們中有部分是在香港支付。所以,我們看到現在錢進來了。

  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平均每日交易約20億-30億美元,但大部分的交易是以人民幣兌美元進行。因此,如果海外投資者看好人民幣的升值潛力,可以在離岸市場用美元買入人民幣,根本不需要和不應該先把美元換成港元,然后再兌換成人民幣白白增加兌換成本。所以國際“熱錢”流入香港而伺機沖擊內地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況且內地的金融體系規模非常大,單是銀行體系資產總值已達126萬億元人民幣,即使有幾百億港元資金進出,亦不可能對內地的金融穩定或安全構成威脅。

  相反,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內地的人民幣市場提供了一個緩沖,同時也可為內地以外對人民幣的需求提供有用的市場信息。當市場對人民幣有較強的升值預期時,離岸人民幣匯率(CNH)相對在岸人民幣匯率(CNY)出現較大的溢價,例如,在2010年10月,CNH溢價曾經達到1700點。相反在2011年9月,由於市場看淡人民幣和其他亞洲貨幣,CNH出現超過1000點的折讓。而2012年以來,CNH與CNY的差價保持在頗窄的范圍,在過去數個月來只是正負100點左右。換言之,到現時為止,沒有見到香港的離岸市場有重大供求失衡的情況。

  另外,也有人質疑有“熱錢”會透過虛假貿易進行交易,利用在上海的兌換窗口兌換人民幣。就此,金管局一直要求香港的銀行要確保使用上海兌換窗口的交易必須具有真實貿易背景。香港銀行使用人民幣貿易兌換窗口的運作有序,沒有見到大起大落的情況,我們相信通過香港利用上海兌換窗口炒賣人民幣的機會不大。

  由於內地實施外匯管制,隻有符合內地法規的交易和資金才可通過正規的渠道跨境流動。但基本上哪些資金符合規定,哪些不符合規定要由內地有關部門和銀行把關。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超過2.1萬億元,離岸市場扎實推進

  記者:請您談談最近一年來,人民幣跨境貿易支付業務的最新進展。

  陳德霖:人民幣跨境貿易支付2009年才開始活躍,並且人民幣存款在2010年下半年增長很快,2011年的下半年由於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有所改變,所以人民幣存款增長較慢。但就從市場建設來講,在最近一年半來,香港發展很好。經過香港的銀行處理的貿易結算額到2012年11月底超過2.1萬億港元。2012年中國的外貿增長比較慢,外部主要的市場需求不強,但是我們的增長還是比較充實的。這2.1萬億港元裡面,大概18%是離岸的人民幣貿易的結算,82%是香港與內地有關的跨境貿易的支付,但18%基本是海外市場自己的貿易。就是說人民幣國際化過程裡,開始是跨境,內地與海外兩個公司進行買賣,各自用自己的貨幣,比例是從零開始,現在到了18%。這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又向前走了一步。

  李克強副總理2011年8月訪港提出8項措施推動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11月推出《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管理辦法》,此后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很快。再看對外直接投資,內地的企業去海外並購,2012年增長6%-7%。同時,我們有一個高效的人民幣香港實施支付系統,通過香港結算電腦支付,從2011年隻有50億港元,現在每天2500億港元,這裡面10%是跨境的。

  記者:人民幣離岸市場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

  陳德霖: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循序漸進、風險可控、一貫持續的過程,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的聯系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離岸市場最基本的是跨境貿易,首先要形成外循環內循環,讓錢流出去,進得來。循環是活的,不是靜態的,進和出不可能是平衡的,有時進多,有時出多。離岸市場的形成首先是出去的比進來的多。以投資形式進來的人民幣是怎麼來的呢?有可能很多人是發債或者外幣兌換成港幣。企業做貿易的盈余也可能購買債券。這來來去去地使用是個動態的循環。對外直接投資出去,出去的時候是投資,也可能回頭投資內地或從內地進貨。

  有一個形象描述這個循環的例子,就是中石油與國開行同委內瑞拉簽署200億美元貸款換石油協議,其中110億是美元,另外是人民幣。根據協議,中方將向委內瑞拉提供期限十年總額相當於200億美元的融資貸款,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與中石油股份公司簽署石油購銷合同,作為還款保障。其中一個是賣油,一個是買油,貸款進入中間。

  我們現在的人民幣存款是5000多億港元加上盈利的1000多億港元,總共是6600億港元,顯示出非常強的活力,有進有出,而且是互動的。香港發的點心債是2300億港元,這表示我們有2300億港元的存款,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6600億與2300億相加為8900億港元。還有首個港股在上海上市了,這也是一個雙向循環的過程。

  再看一下銀行間相互代理支持海外離岸市場業務的發展。香港擁有的人民幣賬戶很多是屬於香港以外銀行的,它們用香港的銀行為代理行來做支付、融資等銀行業務。2011年年底是960多個戶口,2012年底達到1400個。海外銀行在香港銀行開戶口,實際上是香港的銀行支持海外離岸市場業務的發展。不管是在美國、英國、法國以及世界各地的銀行,都可以用香港的銀行去滿足客戶支付、理財、融資等金融需求。我們是千方百計支持香港商業銀行發展海外銀行業務的。有些跨國企業本身也可以在香港開戶,香港的銀行放在海外銀行差不多有120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目還在增長。

  香港是人民幣走出去的一個資金池,是運行良好的最大平台。我們與倫敦合作,開始有些人誤解,認為香港打算單獨搞人民幣離岸中心。事實恰恰相反,因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不是三年兩年可以達到,得一步一步地來。也不是一個市場一個中心所能做的,是需要全世界各個市場共同來完成的。中國的經濟規模,貿易、投資以及其他方面增長前景很好,各國企業與中國有貿易與投資關系的,也會有其他經濟往來,對人民幣肯定有需求。目前雖然大多習慣用美元,但是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企業、個人以及金融機構會習慣使用人民幣。

  既然有需求,這些地方都要開發人民幣業務。有些地方缺乏支付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的,很多跨境的業務做不了,香港很願意與它們合作。除了支付系統延時服務,還可以幫助融資等。比如突然某地客戶要向我借款,貿易要支付,項目要付款,我錢不夠,我所在的地方沒有什麼同業市場,香港便可以提供。第一,全球大部分銀行在香港設有子行、分行﹔第二,任何一家大的有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如中銀香港、匯豐都有充足的人民幣資金,都可以進行拆借。我們與人民銀行有一個4000億元人民幣的互換協議,我們鼓勵這幾家銀行給海外銀行提供服務,如果資金突然缺乏頭寸,隻要具備預先說定的抵押品,金管局就可提供人民幣。

  香港如期實行巴塞爾協議Ⅲ,銀行穩健才會贏得信任

  記者:美國歐盟會推遲實施巴塞爾協議Ⅲ,香港如期實施會不會使商業銀行負擔過重,從而削弱其競爭力?

  陳德霖:2013年1月1日,新加坡、日本都已經公布實施巴塞爾協議Ⅲ,香港也是如期實施。最近有人說美國歐盟好像不搞,其實不然,只是法律程序比較繁瑣,可能要慢一些而已。據了解,美國需要三個月左右。歐盟有好幾個層面,有歐盟本身也有國家層面的。如果能趕得及,在2013年的7月可能上,最慢是2013年年底。

  巴塞爾協議Ⅲ對銀行資本框得很緊,但香港的概念認為這是最低標准,不容許不達標。香港能度過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可以度過這次的金融危機。香港的銀行在經營管理以及監管方面一向都很謹慎,並且從來都比最低標准高,也就是說超過了巴塞爾協議Ⅲ的標准,因此香港實行巴塞爾協議Ⅲ沒有問題。歐美有些地方的銀行資本的定義很寬,對沖虧損的能力很差。香港很保守,我們所說的資本都是股東股份這樣的核心資本。

  銀行的競爭力與一般企業是不一樣的,銀行是靠客戶的錢放在裡面,首先要求人家對你的信任。沒信任,銀行就辦不下去了。不是說銀行資本越低,越贏得信任,越有競爭力。事實正好相反。銀行穩健,客戶才放心地把錢放在那裡。當然,我也不是贊成所有的資本都過量。

  香港國際金融人才的新需求

  記者: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人才中心,受歐美大銀行裁員的影響,最近香港金融機構也屢屢裁員,請您談談香港金融人才所面臨的挑戰。

  陳德霖:的確最近全球很多大銀行都在裁員,尤其是投行,裁員持續了好幾年,是金融危機的延續。香港相對還好,因為我們的金融業多元化,出現了一些新的業態,銀行業也多元化經營。外資銀行全球裁員,香港的投行也難以幸免,肯定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香港的商業銀行尤其是隨著人民幣業務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最新的人才需求。

  最近我們在理財管理,私人銀行方面發展都很好。以前很多金融機構都看重歐洲、美國,現在看得很重的是亞洲,是中國,他們認為香港是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好地方。所以,很多銀行來香港申請辦私人銀行,中資外資都有。瑞士的老牌私人銀行過去基本不會來亞洲,最近改變了策略,揮師亞洲,那麼香港便是它們首選之地。對於私人銀行的准入牌照,我們比較放開。海外銀行如果是分行不搞零售的,我們基本都歡迎。

  如果申請零售的話,我們建議開設子行,若從事批發業務的可以設分行。我們有個花旗銀行的例子,它在香港有很長的歷史,后來想做零售,我們就做了這樣的安排,香港的花旗同時有分行又有子行,規模都不小。我們對所有的銀行都一視同仁,態度是積極鼓勵的,但要求比較高。總之,人民幣業務很多銀行都搞起來了,需要人才,私人銀行理財這方面新設機構也很多,也需要大量人才。這就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活力所在。(記者 孫芙蓉)

(責任編輯:曹華、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