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逐步收緊產業政策將大行其道--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

貨幣政策逐步收緊產業政策將大行其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根據十八大報告精神,2013年財政部將大規模推進營改增。”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從今年的方向來講,貨幣政策和去年相比應該是逐漸向偏緊的方向來調。
2013年03月08日13:46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物價上漲壓力讓宏觀調控政策空間受限

  3.5%接近全年預測

  從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經濟目標來看,增長目標繼去年之后再次定為7 .5%左右,物價目標定為3.5%左右,這兩個數字此前已為市場普遍預測到,乍看似無新意,但是從去年目標與實際結果的對比來看,還是有可能找出一些不同的。去年增長目標為7.5%左右,實際增長7.8%,二者差距不大﹔但是物價目標為4%左右,實際隻有2 .6%,二者相差1.4個百分點。

  再看此前多家機構對今年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情況的預測。綜合來看,主流觀點是增長情況略好於去年,在8%或者略高一點﹔物價在去年四季度左右已經重回上升通道,但是頂部預計不會出現在2013年,漲幅在3%-3.5%左右。但是隨著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 PI)高出市場預期,同時將公布的2月份CPI同比漲幅又很可能超過3%這一溫和通貨膨脹區域底線,近期預測總體有所上調,大概在3%-4%之間。如果最終結果與預測相差不大的話,那麼也就是說,增長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可能比去年有所加大,物價目標則將更接近真實情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從增長方面來看,主要依靠去年5月份開始加碼的穩增長政策企效,下半年經濟才逐步企穩回升。但是這也為今年出現經濟過熱預埋了伏筆。目標定的稍微低一點,至少表明了中央不鼓勵地方大干快上的態度。從物價目標看,去年目標與結果之間的較大差距一直為人詬病,甚至被當作穩增長政策反應遲緩的証據。此次目標下調將更加接近最終結果,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央決心更好的協調穩增長與控物價之間的關系。

  如果物價目標接近最終結果,那麼今年控物價的壓力不容輕估。上一輪物價上漲的峰值出現在2010年7月份,當年控物價是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但是如果看全年數字,C P I也不過就是同比上漲了3.3%。尤其是從預測來看,上半年因為增長回升勢頭不強,產能過剩問題仍然嚴峻,物價漲勢仍將比較溫和,很可能低於3%,那麼下半年物價上漲的壓力將大大增加。

  從可能導致物價快速反彈的因素來看,投資可能加速增長甚至過熱是最主要的。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張漢亞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2013年投資增長將超過2012年,達到24%左右。張漢亞認為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支持這一判斷:

  一是2013年是中央政府的換屆年,從歷次政府換屆之后的表現來看,新一屆政府都非常關心第一年的經濟發展業績。二是2012年3月之后國家推行的擴大內需政策和措施,絕大多數是促進投資增長的,將在2013年上半年開始明顯見效。三是2013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時期的中間年,我國投資項目建設的周期在3年左右,為保証按時完成規劃的各項戰略目標,規劃確定的絕大多數投資項目必須在2013年全面展開建設。四是2013年也是各級地方政府換屆之后的第一年。2012年在國家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后,許多地方政府積極響應,提出了宏偉的投資項目建設計劃,開工了許多新的項目,這些項目中的大部分要在2013年才能進入投資建設的高峰期。五是國家各部門在2012年制定出台的《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配套政策將在2013年深入貫徹執行。

  也許在一些人看來,即使今年投資增速達到了24%也不算有多高,前幾年投資甚至曾一度保持在30%左右。但是這必須要考慮到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下降的現實。當年的年增長潛力在9%-10%,承受接近30%的投資增長可以保証物價漲幅不超過3%﹔現在潛力下降到7%左右,能否承受24%的增速很成問題。

  貨幣政策逐漸收緊

  輸入性通脹同樣是導致物價上漲的重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認為,2013年國際上存在一定的輸入性通脹壓力,美、歐、日本央行多次量化寬鬆政策的后期將會對中國的進口價格有所拉升,同時貨幣的擴張也會引起全球的通脹,對有較強物價國際聯動性的中國也存在上揚壓力。廈門大學預測,2013年由於主要經濟體都將持續採用數量寬鬆的貨幣政策,引發中國通貨膨脹的外部壓力不斷增強。預計2013年全年C P I將上漲3.11%,同比上升0.47個百分點﹔到2014年,CPI可能持續攀升至3.88%。

  還有一些周期性的原因以及成本推進的因素,比如說下半年豬肉價格可能重新進入上漲周期,土地和人工成本也在繼續上漲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預測認為,到了下半年物價很可能加速上漲。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今年同樣提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是有人點評稱:積極的更積極,穩健的更穩健。

  從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數字指標看,2013年擬安排創歷史新高的財政赤字1.2萬億元,比去年增加4000億元﹔同時廣義貨幣M 2預期增長目標擬定為13%左右,比去年降低一個百分點。這麼做的目的有很多種解釋,其中的一方面考慮應該就是防止物價過快上漲。如果說去年宏觀調控目標主要在於穩增長,那麼今年可能還要更多的考慮到控物價的任務,這就會導致宏觀調控的政策空間受到限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理論與貨幣政策室主任彭興韻表示,2013年我國貨幣政策要在穩定經濟增長、防范中長期通脹壓力、保障和調節流動性供給、促進金融體系的穩定之間平衡。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2013年宏觀調控政策必須兼顧穩增長、調結構、控物價三個目標﹔所以調控政策的空間相對變窄。結構性減稅將是2013年宏觀調控的“主陣地”,因為進行結構性減稅既可以避免傷害經濟結構調整,又可以避免貨幣供給量增加,拉高物價。

  其中,推進結構性減稅的突破口很可能在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的擴圍。對此,財政部財科所 所 長 賈 康 說 , 想 調 整 中 國 收 入 差 距 過 大 的 問題 , 首 先 要 考 慮 的 是 怎 麼 樣 減 少 政 府 收 入 的 份額,這就需要在結構性減稅方面更展開一些。現在各方對營改增的共識比較明顯,推進也比較順利,上海之后又有十幾個行政區跟進,如果年內還 有 更 多 區 域 跟 進 的 話 , 年 度 的 減 稅 量 至 少 在2000億元上下。到明后年,營改增就應該推到全中國,年度減稅額也會增加到3000-4000億元。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根據十八大報告精神,2013年財政部將大規模推進營改增。

  至於在貨幣政策方面,則有可能以年中為分水嶺,出現從穩健略偏鬆向穩健略偏緊的變化。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表示,去年物價上漲2.6%,是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在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有一個較低的、溫和的通貨膨脹率是央行的首要目標。“我們會繼續把通貨膨脹控制的比較低。”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從今年的方向來講,貨幣政策和去年相比應該是逐漸向偏緊的方向來調。因為中國的經濟周期和物價壓力都在往上走,這個時候就應該向偏緊的方向收。但是力度到底有多大,還需要繼續觀察,現在很難做出非常明確的解答。

  另一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蘊嶺也說,當前有人擔心貨幣投放過多導致物價上漲過快,從這兩個月的貨幣供給來看,需求確實是增加的。但是現在還不到收緊銀根的時候,因為通貨膨脹率還在理想范圍內,而且當前的經濟增長仍然要依靠信貸的支撐。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龔敏預測:由於主要經濟體都將持續採用數量寬鬆的貨幣政策,引發中國通貨膨脹的外部壓力不斷增強,“我們預計到下半年國家將採取措施控制物價上漲,這將導致經濟增速在四季度出現回落。”

  產業政策大行其道

  通常來說,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僅靠財政貨幣政策,想同時實現穩增長和控物價的雙重目標,困難較大,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改善市場條件。這可以有多種手段,僅從宏觀調控側面來看,我國提出的方法是調結構。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政府主要工作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與黨的十八大“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提法也是一脈相承的。從《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了解來看,在大的方向上,2013年產業政策將主要強調創新驅動、兼並重組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三方面。

  其中,創新驅動可能是最為決策層關注的。事實上,早在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對創新驅動戰略做出了詳細的闡述。隨后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在各自的年度工作會議上又做出的進一步部署,這標志著這一指導思想在2013年成為我國轉方式調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導思路。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對此解讀稱:中國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我國能否建成全面小康進而實現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發展階段的跨越,關鍵不在於經濟增長速度,而在於增長質量,這取決於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在於依靠創新驅動作為支撐,首先在於技術創新,包括原始、集合、借鑒吸收再創新等。

  在具體做法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說,我國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少、企業創新能力薄弱,這不但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問題所在,也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為了逐步解決這一問題,發改委提出要重點推進五項工作:一是超前部署,支撐核心產業發展技術和研究水平﹔二是形成產業鏈發展的系統集成技術能力﹔三是促進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和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四是大力推進高校和科研單位機構的技術轉移﹔五是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向具有技術創新優勢的產業區域積聚。

  張曉強還表示,發改委將推動一批重點項目,包括啟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牽頭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其中包括,出台生物、衛星導航、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等發展規劃,啟動實施醫療器械、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大專項。推進重大信息化工程,強化信息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

  兼並重組工作也迫在眉睫。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提高行業准入門檻,提高環保、安全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標准,鼓勵優勢企業兼並重組,引導性投資拉動需求等將成為壓縮落后產能的主要舉措。

  在重點產業發展方面,政策最可能向信息業、服務業傾斜。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表示,為了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2013年工信部將繼續實施優化投融資政策,推動落實鼓勵引導民間投資新36條政策細則,為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進入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提供條件,推動形成更加多元的信息服務市場,使消費者擁有更多的服務選擇。同時,為了解決信息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和信息消費環境不佳等問題,還將加快推進和實施寬帶中國工程,繼續推進光纖寬帶建設和改造,推動下一代互聯網與移動物聯網融合發展,並將建立健全法規制度,確保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張曉強說,在中國這個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國,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實現就業優先戰略的重要環節。根據研究,G D 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創造100萬個城鎮就業崗位。此外,由於繼續依靠大量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來實現經濟發展之路已經難以為繼,因此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就顯得至關重要,它對促進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

  改革將有重點推進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還能嗅出改革的味道。之所以為了達到與去年同樣的增長目標,選擇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更加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分析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要為下一步繼續深化改革騰挪出空間。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在2012年我國的財政赤字是8000億元人民幣,佔G D P的1.5%,這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來看,我們是最健康的。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考慮到國際形勢,特別是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考慮到民生支出的剛性,也考慮到改革的需要,按照中央的方針統籌兼顧,提出了今年的財政安排。”

  即將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最快在兩會期間就可能推出。從《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的信息看,其中相對比較確定的,是關於鐵道部的傳聞。高盛高華中國經濟學家宋宇也稱:“市場普遍預期鐵道部將並入交通運輸部。我們認為市場傳言的其他調整,如人民銀行將劃出國務院系統以及三大金融監管機構合並的可能性極低。另外部分部委的職能可能會進行精簡和調整。”

  對於推動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會長陳劍認為正當其時。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政府主導。21世紀之初,關於政府改革的呼聲頗高,政府高層也多有呼應。但在過去的幾年裡,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公權力不但沒有退出,反而對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進行頻繁的直接干預且無所不及,越來越嚴重地扭曲市場經濟機制,影響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惡化社會各階層的關系,並且也進一步影響了中國改革進程。

  陳劍還說,現在有些政府部門為了獲取部門利益,不惜越位在市場中與民爭利。政府行為發生紊亂與政府機構的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有關,改革是利益關系的重新分配。另外,近年來黨政機構呈現日益龐大趨勢,改革行政管理體制也有利於降低政府運營成本。

  營改增擴圍則將成為財稅改革的突破口。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表示,根據十八大報告精神,2013年財政部將大規模推進營改增,這將成為本次財稅體制改革的突破口。2014年財稅體制改革有望全面啟動。此次財稅體制改革將是一次“大稅改”,比分稅制改革涉及的范圍更大,這一過程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

  張平說,財稅體制轉型是要從基於工業化的財稅體制轉向基於城市化的財稅體制。基於工業化的財稅體制,主要稅收來源於以增值稅為主的工業部門,90%來自企業,而財政支出主要用於“發展”,因此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統一了征稅規則和中央與地方的稅收分配規則。未來基於城市化的財稅體制,應該建立財政收入與支出的統一規則框架,將納稅義務與享受公共服務相連接。建立面向城市家庭和個人的征稅體制,形成企業和個人兩大稅收基礎,逐步建立起地方稅制,增加財產稅、消費稅等地方稅種,同時降低現有各類名義稅率,優化稅收結構,提高直接稅比例,降低間接稅比例。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收支關系,讓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加大財政透明度,積極向公共財政轉型。

(責任編輯:曹華、劉陽)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