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專業名詞廣義貨幣量M2成了熱詞。記者注意到,央行負責人最近明確表示要適度控制信貸規模,4月份,人民幣貸款規模已回到7000億元左右,其中四大行新增人民幣貸款約2450億元,較上月明顯回落。近期,金融專業名詞廣義貨幣量M2成了熱詞。什麼是M2?M2存量大會不會誘發通脹、推高物價?這些話題引發人們關注。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M2余額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高達103.61萬億元。而去年底我國M2余額為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約佔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1/4,是美國的1.5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還多20多萬億元。
怎樣看待M2這個數據?長期研究貨幣政策的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調統處處長陳滌非說,大家都在談M2,其間難免會有情緒化、非專業化的誤判。簡單地說,M2相對於M0(流通中的現金)、“狹義貨幣”M1(M0加活期存款)而言,是以銀行存款為主要構成的社會廣義貨幣量,也即個人、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及社會組織等持有的現金和放在銀行裡的存款。陳滌非認為,貨幣作為經濟活動的媒介或交易的工具,與經濟規模、交易頻率正相關。過去20年間,中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貨幣供應量。
錢多,令人喜憂參半。從江蘇來看,銀行業存款2011年底達7.8萬億,去年增長過萬億,而今年僅一季度就增了8900億,存款總量今年可望過10萬億。省銀監局局長於學軍說,銀行存款快速增長的兩個源頭活水,一是信貸高速增長。信貸具有多倍的貨幣創造功能,反危機時期的一攬子刺激計劃作用下,近年信貸規模出現大幅增長,貸款總量已近70萬億,轉化為企業或者個人存款,必然拉高M2。二是現行匯率體制的作用。出口導向戰略使我們積累了大量順差,每進來一美元,就要自動結匯換成人民幣,投放基礎貨幣,幾年前是1:8多一點,現在是1:6多一點。當外匯儲備堆積超過3萬億美元,相應投放的基礎貨幣就超過了20萬億,將貨幣供應量帶了上去。
近年來貨幣量偏大,也與中國的貨幣化進程密不可分,是轉型所必經的歷史階段。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裴平教授認為,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過去的許多市場呈現高度的金融化和貨幣化特征。比如,十幾年前,房子是單位分配的,沒有多少貨幣含量,而現在一套房產動輒上百萬,需要大量貨幣參與﹔一些要素資源,比如土地,每年拍賣交易都在數萬億計﹔一些新興市場,比如銀行間債券市場、票據市場和股票市場,基於基礎貨幣的金融市場有放大效應,也與銀行存款存在極高的轉化關系。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都能拉高M2。
值得欣慰的是,M2雖然躍過百萬億,但社會整體物價水平仍然可控,CPI仍處低位,持續的貨幣增長並沒有像“出籠的老虎”威脅到物價。多位專家表示,這與長期經濟高增長積累產能有關。制造業中,鋼鐵、水泥、家電、汽車等行業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剩,特別是糧食產量連續九年增,難以出現過去的需求帶動型通脹。但房地產市場已在較長時期內出現結構性通脹和資產泡沫,勞動力廉價優勢逐漸消失,社會總體價格水平並不低。
專家認為,M2偏大的問題需要從源頭上解決。其一,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改變片面追求順差和出口規模的外向主導方式,發揮好逾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在“走出去”中的作用﹔其二,加快金融改革,管好貨幣信貸閘門。貨幣是經濟的血液,貨幣政策的效應是長期性的,如果出錯必然會帶來經濟行為的扭曲和紊亂。記者注意到,央行負責人最近明確表示要適度控制信貸規模,4月份,人民幣貸款規模已回到7000億元左右,其中四大行新增人民幣貸款約2450億元,較上月明顯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