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月末攬儲又出“奇招”
電話中客戶經理告訴宋老板,針對此次的月末時點考核,銀行優質客戶隻需存入98萬便可獲得100萬的存單,即額外的2萬元,銀行自己貼現給客戶一並存入客戶的名下。
一邊是監管趨嚴,一邊是任務過重,銀行間的攬儲競爭越來越大,手法也越來越“高明”。像上述的這種操作方法大抵是客戶經理自掏腰包貼息給客戶,然后通過走營銷費用的賬把這部分費用向銀行報銷。
一年過半,雖說距離6月底的半年考核尚有近1個月的時間,但銀行間的“存款拉鋸戰”早於二季度伊始便上演。隨著不少銀行開始對2年期、3年期定存利率進行調整,存款利率市場化開始呈自下而上的態勢推進,巨大的攬儲壓力迫使銀行派生出了一系列新的攬儲方式。
“中長期存款利率上調10%,一浮到頂的吸儲手法,今年由城商行逐漸向股份制銀行蔓延。銀行負債壓力大增,下面基層行完成存款任務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每到月末、季末,銀行客戶經理就很抓狂,到處拉存款。”眼下正在為年中考核備戰的某商業銀行支行行長坦言,受監管要求,以前那種露骨的高息攬存現在市場上已經鮮見,但更多的銀行以打擦邊球的方式做得更“細致”。
98萬存款獲100萬存單?
跟往常一樣,臨近月末,在珠寶玉石行當這些年小有成就的宋老板接到了銀行客戶經理的電話,希望能幫助其完成這個月末的存款考核指標。這對於宋老板來說,已是見怪不怪的事。
“跟這個客戶經理已是多年的關系。除了能在必要時候得到銀行及時的貸款外,重要的是每次還有一筆不小的存款回報。”宋老板口中的“存款回報”,就是這些年來被經常提及的銀行高息攬儲。“存款返現”、“定存貼息”等已是銀行早已公開的秘密。
據宋老板介紹,在月末、季末,資金價格最貴,這種存款都是在銀行體系“一日游”,29日入賬,下月1日就轉出去,但就是這一兩天,幫助客戶經理完成了任務,客戶經理也可以給存款人高額返點。去年末,某銀行給其開出了日息千分之八的豐厚條件,即12月31日當天,宋老板存1000萬可以獲得額外返利的80000元。
電話中客戶經理告訴宋老板,針對此次的月末時點考核,銀行優質客戶隻需存入98萬便可獲得100萬的存單。意味著宋老板隻需實際拿出490萬現金存入銀行,便可獲得10萬元的高額返現,並以存款的形式歸入其賬戶名下。
“這比起以往赤裸裸的存后再返現聽上去更靠譜,都不用擔心事后銀行職員反水。”尤其是像宋老板這樣的生意人,大多時候資金都在實體經營的產業中滾動著,逢銀行月末或季末的吸金要求,有時候一時間要拿出一筆錢還是不容易的,上述這種新的操作模式,可以減少客戶資金壓力的同時,讓客戶獲取一筆不小的額外收入。
攬儲壓力大
對此,該行一名客戶經理告訴記者,一邊是監管趨嚴,一邊是任務過重,銀行間的攬儲競爭越來越大,手法也越來越“高明”,盡量不直接觸碰監管紅線。像上述的這種操作方法大抵是客戶經理自掏腰包貼息給客戶,然后通過走營銷費用的賬把這部分費用向銀行報銷。
記者了解到,一般來說,各家銀行的總行會制定一個年度目標,然后分到各個省行,再一步步分到銀行員工身上,因此,考核對於分行和支行的壓力比較大,普通客戶經理的任務一般在千萬以上,有的資源多、級別高的經理可能任務要求達上億。
攬儲是否達標直接影響著員工的績效獎金。所以,雖說銀監會明令禁止,但貼息行為每家銀行還都存在,只是根據盈利能力和市場規模的不同,貼息價格略有不同。像對於一些規模比較大的銀行,1000萬元以下基本不貼,1000萬元起,大概貼1到1.5個點。而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逢季末考核時,1000萬-2000萬元的存款,已經貼到1.8到2.5個點。
除了貼息外,貸款也是銀行向客戶索要存款的重要砝碼。除了我們經常所聞的以貸吸儲、繳納保証金等方式外,有銀行還利用貸款發放時間差的方式保証存款。即貸款放到月末或者季末再批下來,批下來以后客戶來不及使用,就放在存款中,這樣就順勢做成了一筆存款。對於月末、季末、年中、年末幾個重要考核時點來說更是屢試不爽。
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升
除了上面所說的方法外,理財產品也被銀行視為攬儲的一道法器。一直以來,銀行每年都會在一些存款考核關鍵時點發行一些較高收益率水平的短期理財產品,尤其在發行時間、起息時間的設置上更是“匠心獨運”。
比如,某理財產品真正成立的日期是7月2日,但它從6月26日就開始募集,而在這段時期內,銀行可以充分利用所募集的資金沖月末、季末的時點考核,等到2日產品成立時,再將資金投資到標的池中。這種方式也被銀行反復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資金面持續偏緊和月末攬儲壓力之下,商業銀行短期產品的發行力度和預期收益率都將走高。從投資期限來看,月末商業銀行或出於攬儲壓力,短期限產品成為發行重點。就拿剛剛過去的5月來說,根據金牛理財網監測數據顯示,5月18日-5月24日期間,1-3個月期限的產品發行370款,環比增加35款,預期收益率上漲至4.12%。
“月末短期產品量價齊升,為短期資金持有者帶來投資機會。”一股份制商業銀行個人零售部相關人士說道,像該行最近發行的一些產品,考慮到市場競爭的問題,大多比市面上的同類型理財產品高出0.2%0.3%,而這部分費用是由分行自己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