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增速虽然不能代表经济发展的全局情况,但中国目前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速也不能真正体现经济发展的全面情况,但保持经济增速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石,没有增速就会面临更多的经济、社会问题,改革空间就会被大大挤压。从国际和历史经验看,经济增速下降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或者频繁、剧烈波动,一旦这种情景出现,常常破坏市场信心,造成过多悲观预期,投资、消费趋于保守,失业问题、居民收入问题、财政问题、社会问题可能接踵而至,乃至发生恶性循环,形成经济发展“陷阱”,拖累一国长期停滞不前。因此,当前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仍然是要保经济稳定,保稳定根本上也是保信心。
从外需看,尽管金融危机“后遗症”频发,但已有迹象表明国际市场正在温和复苏之中。美国私人需求强劲,整体经济虽然处在小幅增长阶段,但增长范围广泛,消费信心和房地产投资升温,民间部门复苏,不确定性转小;日本经济在强力刺激政策推动下出现强劲反弹,出乎预期;欧元区亦从衰退和财政困境中蹒跚恢复;新兴经济体受到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双重制约,经济增长水平将不及过去几年,但预计增长率仍将高于发达经济体。尽管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矛盾仍未解决,制约了经济复苏水平,但初步展现的经济回暖势头及各国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必将给中国进出口贸易创造广阔的机会,也将拉动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通常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部分发展中国家既是中国的市场又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当前发达国家相对较好而发展中国家相对羸弱的经济格局,有利于中国在出口恢复和国际经贸关系中处于更好的位置。
内需方面,国内市场远未饱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向纵深推进,大量投资将发挥“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在居民收入提高和政策鼓励下,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旅游等多个传统消费领域出现广阔市场空间,推动消费不断升级;随着人口老龄化、主要劳动人群更替和社会消费观念变化,养老、教育、消费金融、电子商务领域成为新兴消费热点,消费对拉动经济的影响继续提升。
伴随近年经济总量扩张,中国经济发展对原材料、能源等基础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并对外部资源形成依赖。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原材料、能源价格高速攀升,对国内众多企业生产成本形成直接冲击,并成为整个经济增长掣肘;金融危机后,由于世界范围内需求萎缩,基础资源重新定价,成本显著下降;同时,随着国内资源产出增加以及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推进,短期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趋缓,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