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民消费亟待升级,消费政策应进一步清晰
消费模式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受收入水平、消费文化、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不仅消费率较低,而且消费层次更低,并同步伴随着畸形消费;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公款消费在财政支出和公司成本中的占比较高,不仅挤占了财政支出中本应该提供给居民的公共服务空间,也带来了中国消费市场“未富先奢侈”的畸形发展,并对居民消费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消费浪费虽然也可以拉动GDP,但无法提供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消费提升的人力资本。
第一,大力发展教育消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界对劳动者素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公民群体也自发产生了丰富阅历、开阔视野、增强个人素养的深造需求,由此催生大量潜在的教育消费需求。教育消费政策的重点不应是扩充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附带的收费服务(如中小学的课外课程),而是重点面向有收入人群提供职业教育、文化和技能培训,引导主动消费,确保消费的质量和体验。引导教育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人群素质、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与养老相关的消费内容广泛,潜力巨大。养老消费政策的重点可包括:引导建立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针对居家养老的普遍情况,促进社区医疗、陪伴、护理、家政、送餐服务体系的建立;推进集中养老机构的建设,提高养老机构服务的专业性,加快对专业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培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与养老相关的保险、投资、资金计划等金融服务安排。
第三,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就医难”问题从侧面反映了医疗产业需求与供给间的巨大矛盾。社会医疗相关消费(就医、买药、保健、购买医疗设备、配套医护服务等)空间广阔,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和居民对健康标准的提升,这一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医疗消费政策的重点可包括: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创新补充医疗保险模式,解除居民就医的后顾之忧;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试行医药分开,确保一般疾病用药价格能为多数居民接受;继续扩充医院建设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允许更多民营医院投入运营;推广医院集团化管理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惠济百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专业培养,建立缓解医患矛盾的机制,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
第四,鼓励完善电商、物流、信息服务,培养新兴消费市场。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备和网络技能、文化的传播,与网络信息密切相关的消费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随着近年虚拟信息环境与市场实体产品、物流服务密切结合,形成新的批发零售业态。伴随消费者群体的快速膨胀,新业态可能取代传统实体卖场等业态,成为实现消费的主要渠道。为此,有必要通过消费政策引导电商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并加强对电商等虚拟经济商户、物流和信息服务等配套商户的科学管制,提高从业人员诚信水平和执业能力,丰富产品服务内容,确保产品服务质量,促进居民放心消费。同时,将信息消费上升到战略高度。随着移动互联、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普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信息对社会呈现全方面影响,例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发现新市场,个人信息消费在重塑生活行为、增强国民素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国家已经将信息消费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应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市场,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