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互聯網與保險深度融合、蓬勃發展的一年。這一年,在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帶動下,保險業借勢而為,積極尋求新突破,挖掘和滿足帶有“互聯網時代”標簽的保險需求,為保險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尤其在“雙十一”電商狂歡節,擔任覆蓋消保、支付、物流等全程護航任務的眾安保險,以單日保單超1.5億件、保費過1億元的成績單,再次向人們印証了互聯網保險的旺盛生命力。
有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互聯網保費收入已達622億元,超過2013年全年的195%,增長勢頭非常迅猛。在大金融、大資管的背景下,人們已清醒地認識到,創新正成為中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新引擎。而通過大數據來連接保險生產和用戶需求,打造“去中介化的全新互聯網保險模式”,已成為互聯網保險創新未來的方向。
服務互聯網生態 激活長尾效應
在業界看來,去年眾安保險護航“雙十一”的保險產品充分體現出小額、海量、高頻、碎片化的互聯網保險特點。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這些碎片化的風險管理需求聚合,形成長尾效應。管中窺豹,“雙十一”只是電商乃至互聯網生態的一個縮影,隨著互聯網和人們的生活、工作越來越密不可分,互聯網保險的魅力才剛剛顯露。
來自眾安保險的最新數據顯示,自2013年11月成立至今,眾安保險已累計服務客戶數量接近兩億,累計服務保單件數超過10億﹔服務的互聯網場景已覆蓋到電商(支付、消保、物流)、移動社交、互聯網金融(理財)等。而以眾樂寶為代表的眾安保險網絡保証金保險系列已陸續從C2C、B2C平台迭代延伸至B2B平台,形成了完整的產品線,服務淘寶、天貓、1688等平台數百萬中小賣家,累計釋放中小賣家資金超過150億元。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們透過互聯網渠道認識和了解到,立足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工具改造內部工作流程,有助於建立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全新服務模式。互聯網所起到的獨特作用,讓原本在傳統模式下小到被忽視或無法滿足的長尾需求得到滿足,由此暴發出的驚人能量同時讓人們看到,互聯網保險絕不僅僅是保險的互聯網化,而是服務互聯網生態的保險創新。眾安保險總經理陳勁曾多次提到互聯網的長尾效應,他指出:“互聯網讓更多長尾市場成為可能,互聯網的長尾能夠把碎片化的需求聚集在一起,用較低的成本服務於傳統金融服務不到的領域。”
全程互聯網化 貼近用戶需求
事實上,全程互聯網化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並不算新鮮,但是對於長期固守於傳統電話、銀行等第三方售賣思維的保險行業而言,還停留於產品依靠互聯網平台線上展示、線下銷售的模式,仍然未能脫離傳統保險產品的影子。因此,前中后台的全面互聯網化,才是互聯網保險發展的保障。用業內資深人士總結的一句話說:“互聯網保險的更高價值是推動公司策略、渠道、服務和產品的一系列變革與創新,進而實現全渠道的共贏。”
2014年11月,一款基於互聯網思維研發的重疾險“健康隨e保”上市后,立刻引起人們關注。這款產品由於具有產品定價全透明化、用戶按需定制、大幅精簡免責條款和費率最低等特點,被貼上了“互聯網”標簽,此外,還被外界視作保險行業新一輪自我迭代的開端。
“從立項、開發到定價、銷售,"健康隨e保"完全遵循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導向的思路。”在陽光人壽網電事業部總經理王海峰看來,全程互聯網化帶來的結果是,企業更關注用戶的需求和體驗,用戶對產品提出更為積極的反饋,二者之間形成了非常有益於產品及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實際上,富有想象力的產品創新,才是互聯網保險發展的方向。陽光人壽副總裁兼總精算師陳兵也表示,保險公司核心競爭力在於保險產品的開發,隨著未來互聯網保險快速發展,競爭也將更為激烈。除了渠道建設和營銷制勝,還要看誰能開發出根植於互聯網需求和特色的好產品,這才是企業制勝的關鍵,也是互聯網保險發展破局之根本。
立足互聯網思維 內生創新動力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盡管近幾年我國互聯網保險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規模保費和投保客戶數3年間增幅不小,但是截至2013年底,國內保險行業未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尚有73家,佔比達55%。
與保險業成熟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互聯網保險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理念和模式,保險產品、服務能力以及商業模式都有待進一步升級和創新。有保險專家提出:“大數據的平台建設,才是互聯網保險發展的核心。”
正如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所言:“真正的互聯網保險不僅僅是銷售渠道的網絡化,更重要的是以互聯網思維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的巨大潛力,對現有的保險產品、運營和服務模式進行重構。”
利用互聯網這一嶄新平台,不僅將提高保險行業的風險定價和管理能力,優化行業銷售模式,實現精准營銷,提升行業客服水平,還為整個保險行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由此可見,輕資本、無代理人、物理網點少等新型的企業架構,將為險企帶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和創新動力。(記者 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