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12月27日電(記者 魏倩) 因股市樓市等投資市場低迷,看上去有賺頭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在受“旁氏騙局”質疑勢頭依然不減——就在今天早上的地鐵上,記者還接到信托公司熱情洋溢的理財產品推薦電話。
據記者走訪了解,年末銀行連續發售多款期限短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逐步走高,接近5%。在上海南京東路的工商銀行,前天剛剛發售一款1月期收益率為4.5%的保本產品。
上海本地銀行浦發銀行也自25日始多款期限不一的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這些並無具體投向的產品預期收益率都在4.3%以上。上海銀行也在近兩天發行了多款短期產品,客服人員說,最近幾天收益率開始走高了,約為4.7%。
根據普益財富提供給記者的監測數據顯示,11月,88家銀行在境內共發行2685款個人理財產品,較10月大幅增加557款,創下今年自8月份以來的單月最大值。尤其3-6個月產品大幅反彈,環比增幅最大達到45%。發行量以中資銀行為主,其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華夏銀行發行量居前三。
自2009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漸趨井噴,這些紛繁復雜,期限不一的理財產品,標的通常為債券、本外幣結構性存款,信托、票據等等。由於產品預期收益率高過存款利率,那些風險低,至少可以保本的產品頗受普通投資者歡迎。
當記者向多位普通人士詢問是否會購買理財產品時,答案非常有趣。一位從事工程造價的女士直接說,“不會買,很多都騙人”﹔另一位女士同樣如此表示。
而一位從事技術工作男士則表示一直在購買,理由是“沒啥好投資,當存款買”,並說他的母親很早就開始買,但曾上過當﹔另一位男士則說“會買,看什麼類型,比如保底但又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理財產品”,他買過招行產品。
狂飆突進式發展累積的資金日趨龐大。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12年9月末,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余額6.73萬億元,比去年末的4.59萬億元增長近47%。對於銀行來說,這筆錢被放入一個專門的資金池中,實質上相當於存款,既保証銀行的中間收入,又無需承擔信貸風險。
而對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購買標准就是看是否保本,而不管資金投向標的,也不清楚風險,例如是債券,還是高風險的融資類信托產品。曾有數據稱,后者在2010年第二季度時余額近2萬億,約佔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的90%,受監管壓縮后仍有50%。
現在,這種資金池模式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已經浮出水面。從今年初開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特別是央行6、7月連續兩次降息使其跌入谷底。根據銀河証券近期報告,在目前已到期的產品中,共有1131款產品披露了到期產品收益,披露率為43.99%﹔實際收益率等於預期收益的產品有1128款,佔總到期產品的43.87%(佔披露信息產品的99.73%)﹔而高達56.01%的已到期產品缺少收益資料。
而渣打銀行曝出理財產品巨虧,華夏銀行私售代銷產品等更是揭開了這個系統性風險的冰山一角。
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主要通過滾動發行、利用資產池期限錯配、實現借新還舊的方式運作,以動態管理模式選擇多項資產配置,使理財資金募集和投放達到平衡並從中取得收益。資金由於不完全計入銀行表內業務,因此也屬於影子銀行資金。
名義上,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是通過這些產品募集的資金投向資產獲取到足夠收益來保証,實際上了每筆投資對應的是整個資金池收益,與單筆收益是脫鉤的,靠綜合收益、儲蓄利率來計算,銀行其實也難以理清,因此為保証資金鏈,銀行必須連續售出更多的理財產品。
在一些銀行業人士看來,某種程度上,這就相當於一個“擊鼓傳花”游戲。由於頻曝無法兌付、巨虧等問題,銀行理財在今年招來堪稱最嚴厲的批評,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撰文稱,從某種程度上,這根本就是旁氏騙局。一旦投資者失去信心減少購買或者退出,這種游戲就會結束。
“游戲”背后,理財業務與平台貸款、房地產貸款、影子銀行並一並被監管層視為四大重點風險源。去年9月,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整頓理財產品資金池。單一理財產品對應單一資產,每個產品單獨配置資產且獨立核算,避免通過以期限錯配、發新償舊的方式滿足到期兌付。而今年施行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要求銀行不得將存款單獨作為理財產品銷售和將理財產品與存款進行強制性搭配銷售。同時不得將其作為存款宣傳銷售,不得變相高息攬儲。
雖然如此,因大環境之下銀行的融資難題未決以及受限於利率,大規模發行理財產品依然為各大銀行所“愛”。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和普華永道昨天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2》,盡管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業務頻頻出現兌付問題,但仍有近八成參與調查的銀行高管對理財產品業務的發展持支持態度。
對年末這些猛增的理財產品,前述銀河証券報告認為,“近期多家銀行推1~3個月理財產品,到期日剛好落在2013年元旦前后,理財產品再次成為銀行攬儲利器。”
報告同時認為,隨著券商、基金、信托等銀行外金融機構對理財客戶的分流,銀行理財部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怎樣打好這場跨年度?資金爭奪戰,也成為各家銀行心照不宣的商業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