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八成粵商心憂國際環境 2013結構性反彈在眼前--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2012八成粵商心憂國際環境 2013結構性反彈在眼前

2012年12月28日15:34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2012八成粵商大佬心憂國際環境 2013國內結構性反彈已在眼前

走過瑪雅人的“偽末日”,2012年正在進入倒計時。

  “寒冷”也是粵商們給國際大環境貼的一個標簽,出口遇阻,實業艱難,投資不暢……一切似乎讓經濟的腳步走得步履蹣跚。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您的企業感覺到寒冷了嗎?您所在的行業發展有沒有超過GDP增速?展望2013年您是否更有信心?”一個個迫切待解的謎團,糅合在一份《2012羊城晚報“年度經濟風雲報告”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問卷》)中,發向了位於潮頭的31位“風雲人物”們。

  這是一份2012年的總結和2013年的預測。而我們,都想知道謎底———

  全球危機發酵時間或長達3年

  “春江水暖鴨先知”,位於珠三角的粵商們似乎在2012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來自外部的“寒冬”———“當下全球金融危機是否會繼續發酵?”一題中,40.7% 受訪者選擇了“會影響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44.4%的受訪者則認為“影響可能要2-3年后才能慢慢消除”。顯然,超過85%的粵商們心憂天下之寒,並積極地採取了“保暖”措施。

  出於對大環境的憂慮,更多的粵商選擇在2013年採取“謹慎樂觀”的投資態度。去年總交易額高達1060億元的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少群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的時候坦言:“企業總是有倒閉,也會有新開張,我們不需要過度擔憂,關鍵是要看你所處的行業是否能跟上新的發展,要在大形勢之下保持主流,在謹慎中採取出擊。”

  眼下的出口形勢不好,歐債美債危機反復惡化,似乎並不影響粵商們的興致。25.8%的粵商坦言將採取“謹慎樂觀的態度進一步開拓歐美市場。”2012年中國家電產業遭遇寒冬,但本土彩電龍頭企業創維卻交出上市12年以來最亮麗的半年報,營業額同比增24%,淨利潤同比增27%。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認為抓住國內城鎮化和日系在全球衰退的機會,中國彩電產業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能有更加搶眼的表現。

  結構性觸底反彈已在眼前

  雖然粵商相對比較保守,但是75%的風雲人物似乎對國內經濟環境很有信心,其中25%的人選擇了“已經觸底,即將發生轉折”,而50%的人選擇的是“一些領域出現結構性觸底反彈”。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張水鑒直言:“在我的行業裡,冬天已經過去,最冷的時刻也已經過去。”他甚至笑言:“那,春天還會遠嗎?”

  羊城晚報記者在採訪的時候也發現,雖然大家對大環境比較保守,卻在危機中不斷地發掘機遇———“2008年的時候,我們抓住機遇籌建了一個10萬平方米的轉運中心,”魄力十足的廣東南方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官金仙算了一筆賬,“僅僅是原材料成本上,我們每平方米就省了250元,一個轉運中心就省了將近3000萬元!”於是在今年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官金仙再度拍板籌建一個19萬平方米的轉運中心,她樂觀地表示:“危機危機,危中自有機遇。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動作快,時不我待。”

  內需是“香餑餑” 要吃得花氣力

  作為2012年的關鍵詞之一,“拉動內需”一直備受關注的經濟新增長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將近九成的粵商也將犀利的眼光投放在這塊“香餑餑”之上,只是,81.4%的受訪者認為這塊香餑餑啃起來沒有想象中的容易,所以他們都選擇了“有希望,但是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耕耘”。

  “內需市場擺在那裡,怎麼去拉動是個問題。”陳少群分析指出,“從我自己的行業來看,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就是一個新的出發點。當然,拉動內需市場比做外貿難,因為這當中的競爭實在太激烈了。唯有獨特的定位方可突破。”

  而楊東文選擇的是搭中國城鎮化的提速的“便車”進行開發內需市場。“而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提速以及日系彩電品牌在全球的迅速衰退,國產電視產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新機會已經到來。楊東文預計,2013年國內彩電行業整體銷售規模仍將有10%左右的增長。

  “裁員”不是主流 “倒閉”無需驚慌

  對於今年業界出現的“裁員潮”以及“微小企業倒閉潮”,大家的看法甚為有趣———

  以“裁員”為例,隻有3.2%的企業家選擇了“裁了部分工廠工人”,也隻有3.2%坦言“裁了部分高管”,與之同時,也有3.2%的選擇轉向了“裁了部分研發人員”,但總體而言,超過35%的企業家選擇“在新生產線落成的時候選擇了機械化取代勞動力”的方式,並且努力從另一個方式“瘦身”:“降低營銷及市場品牌費用”。

  而面對業內沸沸揚揚的“微小企業倒閉潮”一說,粵商似乎更淡定———超過50%的人選擇了“對廣東企業比較樂觀,因為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已經開展了轉型升級。”同時,有45.1%的粵商坦言“會在今后投資相對比較保守穩健”。

  同行“惡性競爭”引發關注

  回顧2012年經濟大事時,我們會發現“王老吉”和“加多寶”、“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近身肉搏,國美、蘇寧、京東多次微博約架誓將“價格戰”進行到底,這類“高度競爭”乃至“惡性競爭”的現象也引起企業家的高度關注。

  羊城晚報記者在調查當中發現,有51.6%的企業家選擇了“在2013年希望同行抱團取暖”,也有38.7%的人直接選擇了“希望行業競爭環境更加理性、更加友善”。“雖然我是選擇了‘希望抱團取暖’,但是我們的行業目前已經處在高度競爭之中,所以我也提出,希望政府對惡性競爭進行規范。”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企業家坦白,“就以我們自己公司為例,一塊曾經耕耘了多年的地塊沒拿下來,被競爭對手惡意抬高價格拍走了,其實我們心知肚明,對方的價格那麼高,肯定做不下來的。但是真的也沒辦法了。”

  同樣處於高度競爭狀態中的官金仙也坦言:“對於惡性競爭,我們真的是看得太多了。不瞞你說,我們現在談價格,真的是幾分幾毛一點一點地扣,去跟對方談。”官金仙也很無奈,“物流行業准入門檻不高,不少山寨的小企業一味地以低價拉客,當然,他們的存在也証明市場有一定的需求。我們不會做以本傷人的事情,但是,我們也必須要開發新的市場機遇,也要自我提高門檻。”(羊城晚報記者 李曉莉 劉珊 孫晶)

(來源:羊城晚報)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