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經濟轉型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主題。當前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實質,就是推動經濟社會整體上由物本發展向人本發展轉型,也就是在以人為本理念的關照下,提高國民素質和福利水平、調整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具體來說,根據中國發展的階段特征,結合發展的實際需求,當前推進中國經濟轉型應從五方面著力。
一是以國有資產管理為核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需要龐大、穩定且可持續的資金來源,而國有資產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國有資產(即全民資產)既為資產,其關注的核心應是如何實現保值增值,而非由誰經營管理。因此,除了少數關系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的重要領域外,應通過市場機制委托效率最高、收益最高的經營管理者經營國有資產,並根據國資在企業中的角色按市場規則運營,實現明租、正稅、清息、分紅,政府代表全民保証出資人權益的實現。此時,隻有國有(全民)資產的保值增值和權益最大化,沒有所謂的國有企業。而國有資產的租金、利息、分紅等收益應全部用於構建社會保障體系。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使居民敢於消費,可有效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和投資率,擺脫經濟發展對投資和出口的畸形高度依賴。通過一系列相關制度設計,還可有效推動土地規模化、人口城市化、農民市民化。這些措施最終都會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型,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為核心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分配結構和分配關系的調整是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切入點。分配關系理順了,使居民既有能力消費又敢於消費,從而實現消費結構的調整。當前我國存在民生問題和公平問題,這兩個問題從根本上是分配關系問題。我國基尼系數多年居高不下,已超過世界0.4的警戒線接近0.5,貧富差距之大居世界前列。這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隱患,也有悖於社會關系的和諧。而要徹底改變我國目前在教育、醫療、社保、住房上的困難局面,營造更加公平的社會,根本途徑首先在於理順經濟關系(核心是收入分配關系),加大政府在這方面的改革力度和投入力度。
三是以轉變農民社會身份為核心推進城鎮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有巨大的城鎮化發展空間。除了人口城市化率這一數量指標,衡量城鎮化水平有四大標志——產業集群化、人口集中化、土地規模化、農民市民化,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成功的城鎮化。要加大農民的培訓和教化力度,提高農民的生存技能,加快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等涉及勞動力流動的相關制度改革,減少中國公民流動的各類成本,其中的核心是轉變農民的社會身份,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
四是以培育中產階級為核心調整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中產階級的職業、收入、消費能力和生產能力都比較穩定,是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穩定器。通過大力培育中產階級,實現中產階級比重的持續擴大,有利於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購買力水平,縮小收入差距,擴大國內需求,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提升消費能力和增加國民福利,減少貧富人群的對立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沖突,使更多的勞動者
(來源:中國証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