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數高低之爭:“連童話都不敢這麼寫”?--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基尼系數高低之爭:“連童話都不敢這麼寫”?

2013年02月05日09:01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2月1日,統計局發表署名為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的文章,闡述了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和依據。

  半個月前,1月18日,國家統計局數據發布現場,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公布了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數。在官方口徑中已經消失了十多年的基尼系數,一次性補上了十年數據。

  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2012年間,中國的基尼系數值多在0.47-0.49之間,在2008年達到頂峰0.491,近幾年逐步下行,2012年為0.474。根據聯合國的定義,基尼系數小於0.2表示收入完全平等﹔0.2-0.3表示相對平等,處於0.3-0.4時表示收入分配比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則意味著出現嚴重收入差距。因此,基尼系數的警戒線為0.4。

  2012年基尼系數為0.474,這意味著中國的貧富差距仍處於危險的高水平上。

  這一數據引發了廣泛爭議。為什麼2008年以來基尼系數下降與實際感受不符?為什麼民間披露的數據更高?

  “大鍋飯”到超越警戒線

  單從基尼系數看,中國從吃“大鍋飯”到基尼系數超過警戒線0.4,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

  1982年6月,經濟學家楊小凱在武漢大學學報發表了一篇基尼系數的文章。現有可查的數據中,這是國內第一篇全面介紹基尼系數的文章。

  楊小凱在論文中描述了一個正方形上坐標內的兩條曲線,一條斜線代表收入絕對平等,一條折線則代表收入集中在一個人手中的“絕對不平等”,而實際的收入曲線介於兩者之間。

  基尼系數描述的是實際收入曲線和收入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佔比。貧富差距越大,這一部分的面積越大。在楊小凱發表論文的1982年,貧富分化並不是個問題。

  呈現於學者論文的中國基尼系數顯示,197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317,到了1984年,全國居民基尼系數降低到0.24,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水平。

  農村土地政策變動、鄉鎮企業的紅利使得農村在經濟增長方面短暫超過城市,但在隨后的發展中這種紅利的相對優勢迅速消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2002年之后,有學者根據統計局數據計算得出,基尼系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上升,在2000年首次超過0.4,2006年首次超過0.45。

  學者何婭在2007年分析說,基尼系數的歷史變動經歷了四個階段:1978年到1984年是改革起步,重農增收的階段﹔1985-1994年是改革推進、城鎮加速的階段﹔1995年是改革漸進,農業抬頭的階段﹔2000年到2005年是改革深化,差距拉大的階段。其間,基尼系數猶如股市K線,出現四撥以小幅回調結束的升浪,基尼系數的絕對值則一浪高過一浪。

  官方數據消失10余年

  與現時的看法相反,在改革開放初期,對貧富差距的看法主要為,平均主義是收入分配中的主要問題。

  1989年時,學者刊登在《消費經濟》上一篇論文說,“平均主義仍然是收入分配中的主要問題”,該學者分析的是經濟相對發達的上海基尼系數的演變。激勵不夠、“大鍋飯”的陰影在當時仍讓人記憶猶新。

  隨著基尼系數的上升,從1992年開始,學者們對於收入分配的主要問題是平均主義還是不公平開始有爭議,對分配不公的質疑一直延續至今。

  但不少人仍然主張警惕平均主義。經濟學家厲以寧在1994年說,“收入公平分配”的提法不如“收入合理分配”。

  主流經濟學界至少在10年后才開始呼吁重新反思收入分配問題。經濟學家劉國光在2003年發問,在我國基尼系數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是否應該重新考慮“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

  從2002年之后,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數消失了10多年。統計局方面回應稱,2012年12月前,城鄉居民收入統計指標不一致、農民工歸類不明確,無法簡單加總得到全體居民收入。這是最近幾年沒有計算、發布全國基尼系數的主要原因。

  雖然官方不再披露基尼系數,但外界對此的關注並未減少。從涉及基尼系數的學者論文數量看,2003年每年1000余篇論文,到2011年增至3670篇。

  數據相對實際“偏低”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根據城鎮住戶調查而計算出來的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偏低。

  自從1月18日基尼系數再次發布后,關於數據准確性與趨勢的爭議一直沒有間斷。半個月后,2月1日,統計局發表署名為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的文章,闡述了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和依據。

  文章稱,統計局首先按照“一體化住戶調查”制度中的可支配收入指標,對歷史數據進行了調整,“可支配收入指標”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淨租金。

  隨后則是校准城鎮高收入戶調查收入的偏差,這包括與稅務部門發布的年收入12萬以上納稅人收入情況對比來校准,以及通過調查樣本與城鄉住戶調查戶基本信息進行對比等。此外專門的地區和時序價格差異調整公式也在這一文章中給出。

  所謂“一體化住戶調查”,是因為此前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都是城鄉分開統計的,農村有農村的調查隊伍和調查數據,城鎮有城鎮的調查隊伍和數據,兩者在指標上亦有差異。2012年國家統計局“一體化住戶調查”開始實施,實現了數據的一致和可比。2012年12月前,統計局的全國城鄉住戶收支調查共有14萬戶調查樣本,其中農村7.4萬戶,城鎮6.6萬戶。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由於難以獲得高收入階層居民真實的收入信息,感覺基尼系數偏低。馬建堂所說的“偏低”是數據相對實際情況的比較,從數據本身看,2012年0.474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警戒線。

  國際上,0.4被稱為警戒線。超過這一值,說明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而超過0.6,就說明收入分配“懸殊”。在主要發達國家中,隻有美國的基尼系數在0.4以上,福利國家的基尼系數則一般小於0.3。

  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基尼系數在2008年以后略有下降,但仍然持續高於0.4。馬建堂也表示,在獲取高收入階層收入情況時存在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大部分人認為實際的基尼系數更高。

  學者李實說,比如基尼系數從0.48到0.5,看上去變動不大,從基尼系數背后代表的意義看,實際收入差距可能擴大了30-50倍。

  城鄉二元化非全部原因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擴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中國會出現如此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如果回溯數據,基尼系數在1984年達到最低值﹔此時分產到戶的紅利還未消失,鄉鎮企業剛剛起步,農村收入快速增長,但隨后,經濟增長的天平就開始向城鎮傾斜。因此,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王小魯等學者認為,2009年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在3.3倍左右,這是無法忽略的事實。這種情況不隻來源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來自於轉移支付方面的不平等。

  李實在2007年研究顯示,城鎮居民在享用社會保障、公有住房以及其他公務服務方面具有特殊優勢,各類補貼遠高於農村居民,這導致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也有部分人認為,因為這種結構,中國的基尼系數實際上要“打折扣”。但城鄉二元結構顯然也無法解釋基尼系數上升的全部原因,“打折扣”的說法也難圓其說。何婭在2007年給出的一個簡單的反詰是,為什麼在城鎮人口佔比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基尼系數反而不斷擴大?

  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982年城鎮人口佔比是0.211,而到2005年則達到了0.43。從另一方面看,在農村內部和城鎮內部,基尼系數的趨勢也是逐漸增大的。

  “連童話都不敢這麼寫”

  統計局官方文章稱,基尼系數衡量了收入差距,卻不能衡量在哪裡存在分配不公。

  國家統計局發布過去十年的基尼系數后,經濟學家許小年說,基尼系數用鄭淵潔的話說,連童話都不敢這麼寫。許小年說的統計局數據稱,2012年基尼系數為0.474,且從2008年中基尼系數開始下降。

  統計局的官方數據引起爭議集中在兩點,除了基尼系數與此前西南財經大學一研究機構發布的0.61有差距外,另一方面是2008年以后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與實際感受不符。

  馬建堂說,這說明了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隨著我國各級政府採取了惠民的若干強有力的措施,中國的基尼系數從2008年最高的0.491逐步有所回落。

  但學者此前根據農村和城鎮收入分組數據得出的估計值,顯示基尼系數一直上升。上海財經大學的胡志軍去年發布的一篇文章說,1985年-2009年農村、城市和整體基尼系數都呈現上升的趨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發布后,學者岳希明和李實說,從有利於基尼系數縮小的因素來說,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是一個有利因素。他們的測算顯示,2003年開始城鄉收入差距開始增大,2009年達到3.3倍,隨后開始逐年下降。這主要是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村社會保障政府投入加大,農民工工資上升的原因,這些因素有數據支撐。

  一些擴大收入差距的因素,則包括房價上漲,壟斷收入行業快速上升,如果這些未能納入統計,國家統計局估計出來的收入差距變動趨勢也就不具備說服力。

  前述王萍萍的文章則認為,基尼系數反映的是收入總體差距。基尼系數的變化取決於所有居民的收入相對變化,其中某一群體相對於另一個群體的收入差距的變化有可能與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是不一樣的。並且基尼系數反映的是相對收入差距,而非絕對差距。王萍萍在舉例計算中假設,高收入者的收入從100萬增加到200萬,低收入者從1萬增加到2萬,計算得到的基尼系數是不變的。

  岳希明和李實認為,唯一能解惑的,就是統計局公開原始數據和計算方法。2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開了計算方法和依據,但未披露原始數據。

  經濟學家茅於軾最近發表觀點說,更重要的是從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或者高收入的渠道是否暢通,這種“垂直流動性”已經不如改革初期,收入不公平很多是由於特權造成的,普通人很難進入他們的圈子。

  名詞解釋

  基尼系數 衡量居民間收入差距的綜合指標,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在20世紀初提出。社會中每個人的收入都一樣、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時,基尼系數是0﹔全社會的收入都集中於1個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時,基尼系數是1。現實生活中,兩種情況都不可能發生。每個人的收入有多有少,差距大時,基尼系數就高,差距小時,基尼系數就低。基尼系數小於0.2時,被認為收入過於平均,0.2-0.3之間時較為平均,0.3-0.4之間時比較合理,0.4-0.5時差距過大,大於0.5時差距懸殊。

(來源:新京報)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