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轉自法治周末
保鏢公司大蛋糕難切
法治周末見習記者 劉子陽
一身黑衣,一副墨鏡,健壯的身體,冷俊的表情,精通散打、泰拳、跆拳道、柔術,這就是我們印象中的保鏢。保鏢行業在很多人眼中是神秘的,他們內斂冷靜,對周圍環境時刻保持警惕﹔他們少言寡語,恪守沉默是金的職業操守。
在國外,保鏢被視為一個相當正常的職業,而在國內人們對這個行業了解甚少。說起保鏢有人甚至將其與“打手”、“黑社會”聯系在一起。
“保鏢不是‘打手’,更不是‘黑社會’,違反法律的事情我們從來不做。”博警特衛董事長釋行風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業,包括我以前也是。”
“小時候家裡窮,12歲就去少林寺習武,10年前來到北京,第一份工作就是保鏢,年薪15萬元。當時這樣的收入令很多人羨慕,可工作沒幾天我卻被開除了。原因是在一次突發事件中我將對方打傷。當時我覺得以后都不會從事這個行業了,直到幾年后在國外的一次演出時,結識了國外的一家保鏢公司,才發現我之前對保鏢的理解完全是錯誤的。”釋行風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原來作為一個合格的保鏢,不僅要保護客戶的人身安全,還要保護好自己與犯罪分子的安全,將傷害降到最低。”釋行風對法治周末記者解釋,“當時中國的保鏢行業幾乎處於空白狀態,所以我打算回國創業。事實証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目前公司運行得非常好。”
保鏢是怎樣煉成的
保鏢是典型的“三高”職業:技術含量高、風險高、收入高。什麼人在從事保鏢行業?他們需要經歷什麼樣的特殊訓練?他們的收入狀況如何?
法治周末記者在了解中得知,從事保鏢工作的很多是退役軍人、特種部隊軍人或從小習武者。如果沒有受過特殊訓練,一般人很難從事這個行業。能打,不一定能做好保鏢,但不能打就一定做不好。
初入保鏢行業的人一般都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攻擊技能,但職業保鏢需要的卻是防御技能,所以保鏢公司要做的就是讓他們適應角色的轉變,將他們的攻擊技能轉化為防御技能。保鏢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避免對抗。
“除了良好的格斗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三顆心,忠心、信心、責任心。”釋行風解釋說,“對於客戶要絕對的忠心,面對敵人要保持信心,對待任務要有責任心。”
體能訓練、自由搏擊、擒拿格斗、警衛戰術、反恐反劫持、緊急救護、緊急滑降、野外訓練、汽車駕駛都是必修課,保鏢不僅需要強壯的身體,更需要智慧。
釋行風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難度最大的不是體能訓練,而是反劫持訓練。隊員在被蒙上雙眼的情況下,乘車被帶到不同地點,以任意物體作為目標,可以是一塊石頭,也可以是一棵樹。返回基地后他們必須找到這一目標。”
“目標就是假想的客戶,這樣做的目的是被劫持后保鏢可以迅速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一旦有機會脫身能夠第一時間趕來營救客戶。更重要的是考驗他們有沒有足夠的毅力。”
“在這過程中他們必須清楚,汽車行駛過程中剎過幾次車,拐過幾次彎,遇到幾次紅燈。”釋行風表示,“沒經過訓練是很難做到的。訓練中我告訴他們可以放棄,但沒有一個隊員放棄,用時最長的隊員甚至找了一天一夜的目標。當然,如果有人放棄,我會毫不猶豫地淘汰他。”
要淘汰90%的人
美國的職業保鏢人數達到160萬,是警察人數的3倍。韓國也開設了許多保鏢學校,甚至在大學的課程裡開設了保鏢專業。利比亞甚至開設了專門的女子保鏢學校。
資料顯示,中國現有億萬元資產的人已達10余萬人,1000萬元以上資產的已逾100萬人。如果這些富人都需要保鏢服務的話,中國保鏢的人數至少是美國現有保鏢人數的兩倍。
在香港、澳門地區,職業保鏢的人數都已經超過萬人。而內地受過專業訓練的正規保鏢卻非常少,包括助理保鏢、司機保鏢等,加在一起也隻有十幾萬人。“私人保鏢”甚至比工程師還緊缺。
招募保鏢時國內的保鏢公司與國外的保鏢公司存在很大區別。中國的保鏢年齡在18至25歲左右,而國際上的平均年齡是在30至40歲之間。原因在於中國的保鏢不能帶槍,也沒有任何特權,遇到危險時隻能進行格斗,年輕人在格斗方面肯定是有優勢的。年輕的保鏢具有更強的格斗能力,而國外會弱化這一點,他們認為保鏢更需要社會經驗。武力只是最后的一道防線,更為重要的是化解危險,年輕氣盛不利於對客戶的保護。
“300人報名,經過層層篩選,最后能留下來的不會超過30人。”釋行風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我們的篩選非常嚴格。目前公司不是缺少客戶,而是沒有職業保鏢。”
職業保鏢的年薪在30至40萬元之間。根據時間長短,保鏢服務收費也不一樣,也接受短時間聘請。一天的收費在5000元至8000元左右,一個月的價格在3萬元至4萬元,而女保鏢的收入還會更高一些。
在公共場合男性保鏢會比較顯眼,女性保鏢則會削弱攻擊者的戒心。而且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更為細心,很多女客戶會選擇女性保鏢。
知道多少就要忘掉多少
高圓(化名)是一位職業女保鏢,從業3年。她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女性保鏢的身高最好在165cm左右,五官端正。我們這一行身高不能太高,太高了一眼就被看出是保鏢反而不好。我們就是要‘隱形’在老板的身邊,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起到保護老板的作用。”
高圓自幼習武,有多年的練武經驗,在部隊時曾是數一數二的尖子。“2008年退役,打算自己創業但失敗了。后來朋友推薦我去做職業保鏢,起初家人也不同意,認為太危險了,但為豐厚的收入我還是做了保鏢。”高圓說。
高圓坦言:“入行后我發現保鏢並沒有想象中的危險,尤其是中國嚴格管制槍支,這使得保鏢的危險性小了很多。工作任務也沒有想象中的重,比起在海軍陸戰隊服役時要輕鬆,但收入卻高很多。”
“3年的工作中也曾遇到過危險,一次我與客戶被十幾人圍堵在辦公室,其中一人手上有刀,我第一時間報警並與對方周旋。由於我是女性,對方放鬆了警惕。趁其不備我奪下了對方的刀,並迅速將其制服,為警方趕來贏得了充足的時間。”高圓回憶。
老板們往往不願意表露自己的身份,更多的時候,保鏢充當的是秘書、司機的身份,不僅要保護客戶的人身安全,還要避免客戶遭遇尷尬、遇到圍堵採訪等狀況。
“保鏢這個行業的規矩就是要守口如瓶,知道多少就要忘記多少。由於在老板身邊,保鏢往往知道不少商業機密。”高圓告訴記者。
保鏢行業告別“灰色”
在我國,保鏢行業雖然長期存在,但一直以來都不被認可。
“在法律沒有正式認可之前,私人保鏢行業一直游走於守法和違法之間。”釋行風解釋說,“這已經嚴重損害了行業的正常發展。”
1989年,公安部在《關於禁止為企業領導人配發警械和提供“私人保鏢式”服務的通知》中規定,不提倡私人雇用保鏢,不應提供“私人保鏢”式服務,已經派出的要立即撤回。
1997年11月6日,公安部公布施行的《關於清理整頓保安服務行業的決定》中明確規定,經營“私人保鏢式”安全服務等違禁項目的,屬清理整頓的內容。
2000年3月1日,公安部公布施行的《關於保安服務公司規范管理的若干規定》,保安服務公司不得提供個人人身保安服務。
從這幾條規定不難看出,保鏢行業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直到2010年1月1日,中國保安服務業第一部行政法規《保安服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才改變了這一狀態。
《條例》規定,保安服務公司可提供隨身護衛服務,國家認可“保鏢”身份的合法化,公安機關不再經辦保安服務公司,具備資質的個人也可以開設保安公司。《條例》的出台使得保鏢行業看到了新的藍海。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誕生了一大批富豪,這些富豪的誕生為“保鏢”業發展提供了空間。
但是,“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政府雖然放開了市場,但對於保鏢能做什麼、怎麼考核、怎麼培訓都沒有規定,導致保鏢行業的蛋糕雖然大卻不知如何分。”中國保鏢協會辦公室主任張舜告訴法治周末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