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們,你肯定有用過吧?
82元一個刨筆刀
250元一本筆記本
949元一個書包……
82元一個刨筆刀,250元一本筆記本,949元一個書包……新學期開始了,記者走訪文具市場發現: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下,文具成了“奢侈品”。它們有的來自於品牌書店,號稱“賣的是文化”﹔有的來自於大型商場,號稱“原裝進口,有益孩子身心健康”。家長們要糾結了:買吧,覺得太貴,不值﹔不買吧,害得孩子丟了面子、失了信心更得不償失。
記者走訪
花600元買文具,已算“吃苦”
市民王小姐是私人企業的一名文員,一直以來,她對兒子的教育都十分嚴謹,以“窮養嚴管”為准則。上周,兒子終於開啟了人生的新階段,進入小學,她提前為兒子購置了一整套文具,花費600元,“要讓他(兒子)吃點苦了。”記者發現,這個“苦”包括400多元的卡通書包,近10支筆以及五本筆記本等。“我這個價錢已經非常便宜了,現在開學都買一兩千的文具。”王小姐告訴記者。
但也有自認為理性的家長表示,更關注的還是文具的實用程度。孩子准備在二中上初一的鐘女士表示,一般大商場裡面的文具都是“用來打探行情的”,真正自己採購文具時,還是會到黃沙誼園文具批發市場選購,“那邊一買就買夠一個學期的鉛筆、熒光筆等,比這裡便宜一半以上。”孩子在上五年級的張女士也表示:“雖然對文具的材質用料等有所考慮,但也不會盲目聽從售貨人員的推銷,每次孩子的文具預算也就幾百塊。”
價格直線飆升,廉價貨難入法眼
記者連日走訪各大文具店發現,不少家長帶孩子選購文具時確實很“大手筆”。譬如剛剛在廣州首開新店的無印良品,家長們光為孩子們購置圓珠筆或簽字筆的價格就在兩百元左右。有學生在網上也坦言:“一年在那裡的消費大概是1000元-1500元的樣子吧,最粉筆記本和筆”。
隨著各種品牌書店或文具店的進入,孩子們對文具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迎合孩子們的各種要求,現在市面上的文具價格直線飆升,廉價的文具大多難入他們的法眼了。記者採訪了解到,像地王廣場、中華廣場一些主打日本品牌的小型文具店,前來選購品牌文具的大都是中學生,筆盒以125元為主打價格,筆記本按大小分類,從30元、50元到80元不等,圓珠筆最便宜為15元/支,最貴85元/支,包裝紙10元∼18元/張。
專家說法
家長,請理性一點!
廣東工業大學社會學教授朱靜君說,開學買昂貴的文具不實用,家長要理性一點。一方面,漂亮的文具不一定是無毒無害的。另一方面,這種攀比會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花哨的文具一定程度上還會讓孩子們上課分心。
朱教授指出,很多家長會覺得,其他孩子都有,我為什麼不買,又不是買不起,可不能給孩子丟面子,還有些家長則是迫於孩子的壓力。“這種心態是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她指出,家長應該先自己擺正心態,幫助小孩正確看待實用和攀比。
它們為什麼那麼貴?
949元一個書包
多了一塊反光布
江南西一商場銷售人員向記者熱情介紹一款適用於小學生的、原裝進口的拉杆書包。售貨員告訴記者,雖然售價頗高,但銷售一流:“一周就賣出了4個,現在剩下最后一個了。”
環保且防水的布料,不易變形,既能拉、又能背,並且肩膀和腰椎的設計能夠有效承力,減輕孩子負擔……所有這些,似乎都跟其他書包無差異。銷售人員透露,它“貴”的最大理由是:中間的格子花紋其實是能夠反光的,從而讓孩子在夜間走路的時候,能夠讓車輛識別,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款沒有格子花紋的,則便宜了約300元。
82元一個刨筆刀
老爺車造型,看起來高檔
廣百賣的老爺車刨筆刀,一個82元。這種刨筆刀的價格是普通刨筆刀的20倍,體型也差不多有普通刨筆刀的20倍,大多數部件都由塑料制成,整體重約一斤,不用說,攜帶起來自然不是很方便。
說它是刨筆刀,但更像是玩具,它外觀是一輛老爺車,車窗中心是刨孔,車尾有搖柄,搖柄上按鉛筆筆芯粗細分為可調節的五檔,看起來高檔,實則內部構造極其簡單。
在網上,同款式刨筆刀的價格是42元,僅為實體店銷售價格一半左右。
250元一個筆記本
法國進口,稱“賣的是文化”
北京路一家書店,出售的“韓風蕾絲筆記本”就要139元一本。記者發現,實際上是廣州本地原創品牌,但走的是“韓國風”。
比139元更貴的,是250元一本的、法國原產進口仿皮筆記本,在天河太古匯方所有售。店員介紹,此款筆記本是法國品牌,比手掌略大攜帶方便,封皮和封底材質是黑色PU仿皮,內頁是簡單普通的淡黃色橡皮紙,紙張比普通單行本要厚實得多,適合用於速記、畫草圖等,走的是簡約低奢的風格。記者忍不住問:“這有什麼特別?”店員沉默良久:“沒有,我們賣的是文化。”
那些年,前輩們的“吊絲”文具
1元一塊橡皮擦
陳婷婷(化名),女,生於1984年,圖書出版員。
陳婷婷上小學的時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對於兒時的文具,她還記憶猶新:她小時候最愛一款橡皮擦,白色一小塊,有淡淡的清香,上面畫著各色叫不出名字的卡通人物,1元一塊(見左圖)。她還記得小學臨近畢業那陣,文具已經開始漸漸有了創新,注射針樣子的自動筆、有12個按鈕的塑料鉛筆盒,不過班上能擁有它們的同學並不多,“按鈕筆盒好像要40多塊一個,其實一碰就散。”
書包是媽媽縫的
劉杰(化名),男,生於1952年,國企工人,現已退休。
現年61歲的劉杰上小學的時候,是上世紀60年代。他說,那個時候的文具基本上都是現在所說的“原生態”,書包是媽媽一針一線用粗布縫的,鉛筆盒是木頭做的,大概3毛錢一個。上世紀60年代已經出現了自動鉛筆,但是鉛是很粗的那種,2分錢一根,每天還要用小刀把鉛削得細細的。用帶橡皮的鉛筆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了。雖然那個時期的所有文具看起來都有些丑陋,但是都做得規規矩矩,沒聽說哪個同學被文具弄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