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年代
对于采金者而言,“抢地盘’无异于是抢财富。李老板发现了一个金矿品位非常高的矿洞,便着手开采。其他个体矿主知道后,就从矿山的其他地方打洞。一旦两拨人马在矿洞里打上照面,一场打斗不可避免。
就像很多其他的民间行当一样,采金从业者,往往也有很强的地域性。加纳 中国矿业协会秘书长苏震宇回忆,最早到加纳采金的中国人来自黑龙江,上世纪90年代末,湖南株洲人相继进入,但形成气候的还是广西上林采金者。
有资料显示,湖南民间采金者“路子最野”,曾“抢占”全国多处砂金、矿山。他们改进了淘金船,令其船型更小,移动更方便。而黑龙江的砂金矿,号称中国的“金镶边”,自满清时期开始,开采至今。因此,黑龙江民间采金者通常被认为阅历丰富、技术过硬。此外,新疆、青海等老牌砂金产地,也有不少民间采金者。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关于私人采金的政策逐渐放开,民间采金活动非常活跃。单是1984年,全国就有14个县年产黄金超过1万两。上林人对采金,更是热衷。在上林,砂金矿主要分布于明亮镇的水台、大罗和巷贤镇的万加、中显一带,大丰、镇圩、白圩等也有分布。这可能是上林采金者集中的渊源所在。
在山东招远,这个因金矿而闻名远近的地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经历了一场疯狂。
在混乱无序的黄金开采时代里,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金的财富价值使矿主之间经常发生械斗。至今,招远的老矿主们对那段时光都讳莫如深,甚至都不愿向家人提及。
“从1985年开始我干了10多年的金矿,那段日子我们都是拿命挣钱。”曾经在招远开过金矿的李老板说。虽然他工作的矿山属公家所有,但仍有不少私人矿主和他们“抢地盘”。
对于采金者而言,“抢地盘’无异于是抢财富。李老板发现了一个金矿品位非常高的矿洞,便着手开采。其他个体矿主知道后,就从矿山的其他地方打洞。一旦两拨人马在矿洞里打上照面,一场打斗不可避免。
当时大多矿区治安队伍都配有枪支,大多是猎枪,个别人还弄到了手枪,他本人也跟别人动过枪。为了家人安全,他只好把家人送到外地。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民间采金的热度有增无减。资料显示,当时民间采金者们并不是瞄准了他们脚下的土地,而是遥远的黑龙江。当时,每到春运时节,政府部门会专门组织车队,将上万名采金者送往黑龙江的呼玛、大兴安岭、黑河等地。这一景象后来被称为“万名金农上东北”。
同一时期,采金热也在中国其他地方上演。
地处甘川交界的甘肃省文县,也一度私人采金成风。甚至政府工作人员都违规参与,入股分红。
云南核工业201大队在三台山乡上芒岗3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发现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远景储量近100吨。消息传出后,数十个来自福建和其他省份的个体淘金者蜂拥而至。当地官员回忆:“最疯狂的时候,进山人数达到数百人,山坡上淘金矿洞达200个,一时间,上芒岗附近翠绿的山坡上搭建的简易矿棚随处可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