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片子的记忆:住到了城外的老北京们【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京片子的记忆:住到了城外的老北京们【2】

2012年12月15日15:28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住到了城外的老北京们

  在广济寺的圆通殿里,见到了正在做义工的张慧中老人。比高国森大两岁的张慧中,也是个老北京,五辈儿都住在宣外大街184号院内的老北京,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大街扩路,他们都搬走了,大杂院也没了。

  “我们哥儿四个中,我搬到了石景山,老二搬到了双井,老三、老四分别去了马家堡和夏家胡同。大院里的邻居也是搬的‘天南地北’,能住在四九城里的太少了,大部分在郊区,有的还在远郊区县。”张慧中说。

  张慧中老人回忆,小时候院里住了很多家,都是老北京。因为离天桥特近,所以经常跑到天桥玩。那时的天桥变戏法儿的、打把式卖艺的什么都有。他最爱听评书,两位老先生的评书说得最好,一位是连阔如,一位是陈荣启,京腔京味儿。那时的“德云社”是个戏园子,全是长条的板凳,一排凳子后是张长条儿桌,桌上花生、瓜子儿、茶水都有。

  现在全变了,说书的,除了连丽如,还有她的高徒王玥波是京腔京味,其他的都有外地口音,尤其以东北口音居多,他听不惯。天桥乐戏园子里的长条儿桌也换成了四方桌。环境变了,语言也变了。

  说到这儿,张慧中老人想起了应聘“北京话代言人”初试时让他讲的故事。老人说,他讲的就是老北京人一天的生活,他小时候的生活。也是冬天的早晨,起了床,先把煤球儿炉子笼着(生火),把汆子(烧水用的薄铁筒,形状细长,可插入炉子的火口里,使水开得快)放在火上,水很快开了,泡一壶浓浓的茉莉花茶,喝舒服了才出门儿,逛逛天桥儿……

  现在环境变了,胡同里的“酒缸”(北京话:比酒馆还小的卖酒的小店)消失了,北京的老物件没了,这些个词儿当然也没人说了。

  说到北京话的延续,张慧中说,他们这辈人从小就说,后来虽然推行了普通话,也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后来到了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里的老工人都是老北京,他们都住在胡同里,说着老话儿,再后来,这些人都搬出去了,搬出城外去了,昌平、房山都有。

  有件事儿,一提起来,张慧中老人就挺难过。前两天,他到房山琉璃河看房,那的售楼人员说,这里住的全是你们老北京人,老宣武的更多。

  “北京是很包容的,五湖四海,哪来的人都能接受。可我们这些北京老人都出城了,城里哪儿还有北京话?前两天,我们面试时,老年组总共就十来个人。我还是被我儿子拉来的,儿子说北京话差多了,也上了青年组。如果再不重视北京话,再过二十年,我们这辈儿人‘走光’(去世)了,就没有人会说北京话了……”

  补白

  当代北京形成了语言岛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世方说,经过几百年演变过来的当代北京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形成了“语言岛”。之所以称岛,就是因为四周都是水,都是不同的。

  北京16个区县,只有延庆和平谷是有河北方言的,其他14个区县的老北京人,都会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但出了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东北等各地的方言都与北京话截然不同。

  就北京话本身而言,也是特征鲜明:主要是有“儿”化音,点儿、眼儿、片儿等;还有吞字音,像说大栅栏、西直门等,说出来会把中间的一个字吞掉;北京话翘舌音很重,像说“知道”的“知”字,会把舌头卷得很厉害。

  北京话还很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像说一个人很精明,会用“琉璃球”等。

  张世方说,发掘和整理北京话势在必行,北京话承载着北京的文化,在传承古老文化艺术和技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启动这项工作就是为了抢救、保护北京语言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语言文化资源。

  寻找北京话的山东人

  走进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学区,有座不起眼的灰色建筑——教5号楼。老楼的大门上挂着块牌子却新得闪闪发亮——语言研究所,这里是研究语言的圣殿,这里正在寻找着北京的京片子。

  “您来了,里边儿坐吧……”刚走到3层,318室的门开了,一位年轻的学者探出半个身子招呼着。他叫张世方,张口全是“京片子”,很难让人相信他却是个地道的山东人。

  “北京话太好听了,词儿丰富、形象、生动。20年前,我到北京读语言大学,一下就爱上了北京话,从本科、硕士到博士,论文的主题都是北京话。现在我已是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20年来,我成了北京人,也成了寻找北京话的人。”张世方说。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