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片子的记忆:住到了城外的老北京们【3】--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京片子的记忆:住到了城外的老北京们【3】

2012年12月15日15:28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最早的北京话形成于辽金时期

  “一种方言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战争、贸易,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甚至人的年龄、性别、习惯等都会对方言的变化产生影响,北京话亦如此。但朝代更替、建都、人口的迁徙和民族的融合,对方言尤其是对北京话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世方说。

  张世方说,在历朝历代,对语言来说,都有“文白”之分。笼统地说,“文话”,也可称为官话;“白话”可说是土语,或口话。官话一般会在全国,至少在上流社区通行,也会用于书面话句。每个朝代的都城建在哪个地方,当地的方言,就可能成为官话的基本语言。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是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人口经历多次的战乱迁徙,并在朝代不断更替中,北京方言逐渐演变,并发生了多次的断代。但从当代北京话往前推,北京方言的形成可追溯到辽金时期。

  辽金居于中国北方,把北京定为陪都,也称“中都”,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正是赵宋王朝。南北不断的交战,战火主要集中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幽燕地区。南北两地人口不断拉锯式的推移,在当时形成了以赵宋“开封方言”为主,即为“官话”的语言体系,所以当时的“北京话”是北方方言融合了开封方言。

  可以找到的文字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辽金时期的“北京话”应该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北京方言了。但由于当时书籍存世太少,所以可以考证的词汇也太少。据研究发现,现在北京话通用的人称代词“你们、他们、我们”就形成在辽金时期。

  在明代 学了南京话就能行走官场

  “我们通常把北京话叫‘京片子’,其实在北京话中最口语话的应该叫‘京齿儿’,京齿儿在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南京、河南、东北、蒙古等很多地区的方言……”张世方说。

  到了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灭宋逐辽,定都北京,称“大都”。北京逐步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元朝的建立,也把蒙语带到了北京地区,形成了“大都话”。这个时期,北京话的雏形也开始形成。但元朝统治时间不长,被明朝消灭后,几乎所有的蒙古族人都迁回了大漠,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分流到河南地区。蒙古族人的返迁,也带走了“大都”主要的方言。到今天,在北京话中,能明显听出的蒙语痕迹并不多,一些词汇也多是以地名方式保存下来。我们现今普遍公认,使用率最高的词是“胡同”,另外一个词是车站的“站”。

  元代前,北京话把信使休息的地方叫“驿”,如北京丰宁县的“鸡鸣驿”保存至今。当时,“站”只作动词,就是“站着”的意思。但在蒙古语中,“站”就是“驿”,所以元朝的北京话就把“驿”和“站”融合在一起,叫“驿站”。到了现在,又演变成车站、地铁站等。

  “你们”这个词到了元代,也加入了蒙语的因素,发展成了“你老”,带有了一种尊敬的意思。

  明代的起源在安徽凤阳,定都在南京,所以当时全国流行的官话都以南京方言为主,兼有安徽方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把南京和安徽方言也带进来。所以,后世的北京话中有很多南京、安徽话,这尤其表现在音韵上。

  在当时的北京,更有“只要学了南京话(方言),就能在官场和上流社会行走”的说法。北京话只能作为一种土语,在之后的200多年中才逐渐与南京方言融合。在整个北京话形成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明代是个重要的过渡和演变时代。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述,他和助手庞迪我神父一次到北京,一个小太监刘步惜送了一个小男孩给他们,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学习标准的南京话。可见当时的南京话是全国通用的官话,在这种影响下,北京方言也吸纳了南京方言的音。

  满汉融合最终让北京话走向成熟

  明末,满清从1636年至1642年三次攻入关内,最远一次逼近江苏徐州,每次都从关内掠夺大批人口,北京附近和河北、山东等大批汉族人被迫进入东北地区,累计超过100万人,使得在旗的汉人数量大增,但他们所说的汉语方言却逐渐成为八旗军的通用语言。

  由满语转用汉语在清代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大约在乾隆前期(18世纪中叶),满蒙旗人陆续放弃满语而改用汉语,汉语在满足语言社团中日渐成为通用语言。满蒙旗人改用汉语之后,满语、蒙古语也就在他们使用的汉语中留下不少痕迹。以清代的北京为例,入关之后,从东北来的满人、旗人大部分居住于北京内城,原来住在内城的汉人则迁居外城。内城居民一开始多说满语,直到康熙年间,才形成“满汉双语”,最后汉语替代满语,形成内城的北京话。其中带有许多东北方言以及满语的成分,与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有所不同。外城北京话应是明代北京话的延续。

  后来随着清政府的瓦解,八旗兵丁就地转为民籍,多成了出卖苦力的工人或小商贩,与当地居民关系更加密切,一些满蒙语的语词才逐渐正式进入当地汉语方言。他们的语言由“高高在上”变为“深深入市”,带有旗人特点的京腔也就此在北京城传播开来。

  民族融合必然导致语言的融合。比如有学者认为,北京话的儿化、轻声等语言特征都是满语影响的结果,今天的京腔也是满族北京话的体现。

  像“你、我、他”就吸收了满语中常用的“那”音,演变成“你那、我那、他那”。到了今天,才最终简化成“您”。

  近代方言对北京话的五次冲击

  第一次:北伐成功。南方语言大量流行于北京,同时改“北京”为“北平”,满族多隐姓埋名、变服装,也有“效南音、改南籍”者。北京话中的大量满语词汇多于此期间消失。

  第二次:北京沦陷。由于日本人、朝鲜人大量进入北京,产生了一种“协和语”,冲击了北京原有的语言,历时达八年之久。

  第三次:抗战胜利。四川话一时盛行于当时的北平,冲击了原有的北京话。

  第四次:1949年以后。全国各地人口断续涌入北京,五方杂音,冲击了原有的北京话。

  张世方说,就近60年来看,对北京话的最大冲击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推广普通话,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由政府直接干预下的政策推广要比历代自然形成的官话强大得多。因此在北京人代际关系上,也就是不同年龄上,可以看到北京话明显的分割:60岁以上的人掌握的北京话要多一些,中青一代能掌握的就很少了。

  另一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由于旧城改造,人口外迁,胡同和四合院大量消失,使北京话延续的环境逐步消失,加上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城,很多老年人即便说北京话,年轻人、外地人也听不懂,因此,只好放弃北京话的使用。

  张世方介绍,近20年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都做过对北京话的发掘工作,但相对一种方言,这个工作还停留在浅层。“我们只是发掘一些词汇,掌握一些基本的语音,还不能勾勒完整的北京话语言体系,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