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以来,身处互联网金融圈里的人,大多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刚刚在两会上,互联网金融这个当之无愧的年度热词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更为难得的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多次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等金融产品”。正当为此欢欣鼓舞之时,央行突然迅速“翻脸”,让人始料不及。
13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意见的函》,文件当中紧急叫停了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央行的解释是条码(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不明确,相关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二维码支付被叫停的同时,正要大干一场的“虚拟信用卡”也必然地被叫停了。
似乎,在安全性面前没有更多的理由可以争辩。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微信和支付宝刷二维码支付,其本质是将微信帐号、支付宝帐号与银行卡绑定,用扫二维码替代刷银行卡来完成支付。扫二维码支付时,消费者查看收款人信息再确认交易,和消费者刷银行卡消费后签单,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如果说,不安全就是来源于“刷二维码”和“刷银行卡”的区别,倒不如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刷二维码”。
目前,腾讯、阿里都拿到了民营银行的牌照,有人说,这是一件创新整个中国金融服务的事。
为此,支付宝与腾讯与中信银行合作发行的虚拟信用卡,普通的用户不再需要费劲半天去申请一张实体的信用卡,而只需要提交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就可以申请,额度范围为50元至5000元。当发生伪冒申请时,无论额度大小,均由保险公司无条件全额赔付。
然而,一年前,阿里的一款类虚拟信用卡正是倒在政策风险之下。
正如阿里的掌门人马云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永久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即便它的生命周期再短暂,也必将非常光荣。
没有阿里、腾讯,没有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中国的金融改革之路还将继续。在我国金融改革驶入深水区的今天,无论触及哪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无论前进多么步履维艰,改革终将走向成功。
如果非要给二维码支付扣上“不安全”的大帽子,不得不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安全方式是永久安全的。二维码支付更是一种新兴技术,对其伴生的安全问题,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在发展中积极解决。
央行此次可能只是亮“黄灯”而非“红灯”,互联网金融的滚滚大潮,并不会因此停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