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变老,家家都有老人。本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今年将达到300万,占总人口的14.2%。昨天,在第三场“聚焦改革 情系民生”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上,市民政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李红兵就养老问题做主题报告并与市民交流。对于市民关心的以房养老、居家养老等热点问题,李红兵一一做出回应。另外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本市今年将改造或扩建50个养老照料中心,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以房养老是要老人卖房养老吗?
以房养老不会成为主流
北京也在酝酿试点以房养老,在报告会现场,有市民向李红兵提问,该如何看待社会上比较关注的以房养老问题,是要老人卖房养老吗?
李红兵表示,以房养老这一概念的出处,是一种金融产品。通过反向抵押贷款,用房子抵押来获取养老的费用。“我个人认为,是否可以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李红兵说,房子是一种资源、资产,把它涉及的内容全部利用起来,这才是以房养老完整的概念。比如住在中心城区的老人,可否置换五环之外的房子,而这里获得的差价就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李红兵指出,这次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探索反向抵押养老产品的开发,可以说“只是一万条为老服务政策选择中的一条”。“它绝对不会成为主流,顶多是一个补充。”李红兵说,他接触的很多老年朋友,都准备把房子作为送给子女的一个重要礼物,而不会用来提高自己个人的生活。
居家养老意味着政府放手不管?
社区养老院就近提供服务
有市民担心,居家养老是否就是让老人待在家里,政府放手不管吗?
李红兵表示,根据调研,96%的老年人生活在家庭和社区,因此本市将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养老工作的重点。虽然老人住在家里,但政府要整合多方资源,提供全面养老服务。
今年将强化街道级养老服务机构的枢纽作用和对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改造或新建50个拥有50至100个床位的街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采用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方式,面向社区老年人口提供服务。
计划到2015年,所有街乡镇辖区内都有一所面向社区、服务多元的养老照料中心。优先在现有街乡镇敬老院、光荣院、社区服务中心、街乡镇级养老管理服务中心等设施基础上改扩建,并将辖区内闲置的校舍、宾馆、企业厂房、商业服务设施等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完善服务功能。
养老券使用不便何不改为发钱?
养老券将变身“养老卡”
有市民反映,现在本市80岁以上老人每月得到100元养老助残券,感觉很温暖,但使用很不方便。比如只能到指定商家消费、不能找零等,为什么不直接发钱给老人呢?
李红兵表示,北京市2009年出台为老服务九项政策,其中就包括发放养老券。至2013年政府已投入近20亿,平均每年5亿投入。“不直接发钱,是因为政府希望利用5亿补贴这块儿大蛋糕,来扶植社会养老机构,形成为老服务市场。”李红兵说,补贴实施几年来,已经使不少养老机构发展壮大起来。
李红兵透露,为了解决养老券使用不便的问题,目前正研究将券变成卡。这张卡将综合养老券储值、老年优待证等多种功能。关于拓展服务商的问题,海淀区已经开始试点,为老服务商不再走指定、审批这条路。只要愿意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服务,并能提供送货上门等更多附加服务,或者是提供老年人需要的社会冷门服务的企业,都可以申请成为为老服务商。社会、行业协会和政府三方对这些服务商进行监督。
老人早高峰出行挤占公共资源?
社会认知存在误导
现在老年市民出行使用优待卡可以免费乘车,有人认为这增加了他们在早高峰时的出行几率,挤占社会公共资源。对此李红兵表示,他接触的很多老年人早高峰出行都有特定需求,比如送子女的孩子上学、去医院拿药等等。李红兵表示,这里存在社会认知的误导,老年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和其他年龄段的市民享有一样的公民权利。
李红兵透露,关于科学合理调配早高峰公交资源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比如今后老年优待证变成优待卡后,乘车不计费,但要刷卡计次。通过计次可以使有关部门掌握老年人出行规律,为进一步制定优化政策提供支持。
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谁来担保?
今年拟出台绿色通道政策
针对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李红兵表示,一些境外媒体经常提及此类问题,因为涉及到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他指出,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度都存在子女提前离世、老人独自度过晚年生活的情况。
李红兵说,据民政部门了解,目前北京失独家庭有9000多个。失独老人最大的困难是精神这道坎儿难过。对这些老人应该给予更多科学的精神方面的关爱,让他们尽快走出痛苦的环境,回到社会生活中来。
对于失独老人在入住养老机构时会遇到没有担保人的问题。李红兵表示,现在正在建立一些基金,希望通过社会、企业的参与,比如保险、金融企业的参与,使失独老人在入住养老机构时享受绿色通道,不再触痛他们心里的伤疤。今年将争取出台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