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先生对当前中国和世界金融市场提出了三点看法。首先是区域的金融合作问题,他指出若能建立独立于欧美国家的亚洲结算中心将对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其次是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问题,把金融资产实物化是中国金融当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是债务货币化问题,张宇燕先生指出,伴随着QE3的冲击以及欧洲央行的日渐强势,债务货币化便显得越来越紧迫。回顾人类历史上千次的债务危机,其根本性的解决大多是依靠债务货币化完成的。
IFF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先生在会上指出,欧元区的危机在过去的两年对我国的出口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美国QE3出台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出口下滑的态势,但通货膨胀的压力又会随之增大。考虑到QE3可能产生的冲击,张礼卿先生认为货币政策继续扩张的空间可能会相对收缩。从政策方面讲,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应该继续推进。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为了应对短期的宏观经济的冲击,忽略了既定的对长期结构调整有重大意义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近期又在加大对出口的激励。张礼卿先生指出,每一次危机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结构调整的机会。
IFF学术委员、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主任尼古拉斯 霍普先生在会议上表示,美元体系在过去的六十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美元是否能在未来的五至十年继续提供良好的服务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尼古拉斯 霍普先生就2008年经济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提出了看法。他认为中国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只能在短时间维持经济增长,从长远的角度看,应该让消费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原中国银行海外董事王元龙先生结合世界经济现状,就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状况下,金融体系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但需经历漫长过程的必然趋势,其核心问题即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王元龙先生指出,中国在金融体系改革问题上应注意四点:首先是要明确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属性,其次要做到内外兼顾,第三是要构建一个以共享、协调、和谐、公平、扶贫济弱为理念的包容性体系,最后还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工作。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王元龙先生表示,作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应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配套支持下,从货币职能和地域两方面实现“三步走”:首先是要实现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国际储备货币的转变;其次是人民币国际化地域应从周边国家入手,逐步扩大到区域国际化,最终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货币。
本次会议为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召开的首次学术研讨。包括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俊先生,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督管理局局长焦津洪先生,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先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贺力平先生在内的十余位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并发言。他们紧扣会议主题发表了论证详实、观点独到的见解,其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和国际化视角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来源 国际金融论坛新闻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