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2012学术报告会成功举行
共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和中国的未来
(2012年9月16日)
2012国际金融论坛学术报告会9月16日在北京举行。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先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IFF学术委员会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和中国的未来”为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为在剧烈变动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及金融体系的重组展开分析, 建言献策。
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在讲话中指出,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论坛很荣幸能为全球金融界领袖参加对话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的平台,为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复兴作出努力和贡献。世界正面临新的变革,重建全球金融的新框架和制定新的规则势在必行。国际金融论坛将通过学术领袖和精英间的高层对话进一步探讨全球新规则的变革和影响,为世界经济和金融的未来提供前瞻性的思想和可能的论证。
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吴敬琏先生指出,全球金融体系正在面临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原有的体系框架已经无法延续,中国作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无法独善其身。因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和中国的未来”显然是一个应运而生,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吴敬琏主席认为,消费主义和高福利造成的储蓄投资缺口,以及货币超发和流动性的泛滥已构成西方国家金融体系的顽疾。虽然中国的发展机制和途径与西方国家截然相反,但消费上的不足以及过度依靠投资来驱动经济增长导致了和西方国家殊途同归的金融体系诟病。因此,中国和西方国家同样面临金融体系重建问题,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财政问题的不确定性,中国因为改革的动能正在增大,形成共识的可能性也更高。
吴敬琏主席认为中国金融体系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问题。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引用了前苏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发展方式,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近些年中国的金融系统有了很大的变化,机构的设置及某些市场的运营方式都趋于与国际接轨,但因为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改变,旧体系的诸多问题在金融体系里仍然有影响。通过金融系统分配资源的功能,保证能够抽取更多的资源来完成国家经济的目标,把攫取型的体制叠加在市场体系上,造成了现在的种种问题,而这种发展方式造成的后果现在变得越来越明显。
吴敬琏主席认为,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进而成就了中国此后20年的高速发展。为续写辉煌,希望召开在即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能够明确坚持改革的方向,并对其进行清晰表述。同时,国际金融论坛及其论坛学术委员会愿为有关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中央汇金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主持讨论,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言,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意见。
IFF学术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亮点。但是,以银行为主导干预的金融体系改革,在改革效果上很难超越它的很多外部约束。同时,在政府目标的导引下,政府通过金融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这种通过大规模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宏观管理手段存在很多问题,说明中国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基本思想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政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