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品油定价机制而言,此次完善改革只是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之后还会有更多方面的完善改革推出,直至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完全市场化。”
11月16日凌晨12时,成品油调价的“靴子”最终落地: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分别下调了310元/吨和300元/吨。换算成升价,即全国平均的90号汽油价格下调0.23元/升,0号柴油下调0.26元/升。
按多家市场机构测算,成品油的调价实际上已“迟到一天”,这在《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出现后,显得“比较罕见”。但“迟到一天”的成品油调价却没有带来任何附加的惊喜——万众期待的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并未同步出现。此前,市场分析人士一度猜测,国家发改委延迟调价,或许是新定价机制出现的“先兆”。
那么,成品油定价机制到底何时出台?又会朝哪个方向具体调整?同时,除了早已业内共知的调整方向外,又该考虑哪些其他因素?
机制调整呼声不断
2009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22个工作日”和“4%的国际油价变化幅度”这两个成品油调价的必备条件。
同时,试行《办法》还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三桶油”的责任: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80美元/桶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桶时,按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横向比较电价、水价等资源品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出台在当时还是显现了进步。但不可否认,随着定价机制在市场中深入实施,“涨快跌慢”、“透明度不够”、“石化企业老是喊亏逼涨油价”的质疑声不断出现,调整现行定价机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