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30年改革红利在消失 改革使经济维持8%增长--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中国前30年改革红利在消失 改革使经济维持8%增长

2012年12月01日0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前30年中国通过改革释放出的红利正在消失,未来30年经济增长的红利需要人们重新去探索和挖掘。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可谓任重道远。要想兼顾两个目标,必须通过深入挖掘释放改革红利来实现。

  前30年改革红利在消失

  过去30年,中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的生活也一天天富裕起来。然而,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前30年中国通过改革释放出的红利正在消失,未来30年经济增长的红利需要人们重新去探索和挖掘。

  “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形成。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供给冲击的影响,依靠人口红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逐步减弱,‘低要素成本’时代一去不返,中国以往的国家盈利模式,在大多数要素价格上涨面前已经发出预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如是分析。

  张茉楠认为,今年以来,在内外需求萎缩、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中国经济面临着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的增长威胁:投资、消费、出口同步回落,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趋紧。企业利润率、财政收入、工业生产、出口订单等全面下滑。她表示,一直靠低价格补贴全球化红利的中国正走上一条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之路,中国必须超越低成本优势才能真正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改革可使经济维持8%增长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着低成本增长模式难以维持、出口发动机减速、消费马车尚未启动、投资驱动型经济走到尽头等困境,要想继续前进,必需对改革红利提出更大要求。李克强指出:“结构调整中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抓改革结合起来,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区副主席哈继铭认为,从中长期看,改革开放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这要求提高效率,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还需要收入分配的改革,促进低收入地区更高水平的增长,更多发展服务业。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兼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分析说,如果能获得改革红利,至少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维持8%的增长应该没问题。

  “当中国低成本优势和廉价资本红利不再的时候,中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张茉楠认为,告别经济低效增长的模式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持久性挑战。

  调整利益结构引导改革深入

  专家指出,未来改革需实现三个由外向内的重大调整和转变。张茉楠表示,一是外延型经济增长向内涵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二是由外向型经济增长向内需型经济增长转变。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供给方,正面临着外部需求不足的问题,这种趋势倒逼中国发展驱动转向内需。三是由主要依赖国际资本向培育壮大本土资本转变。

  张茉楠认为,新一轮改革重点首先必须打破资源垄断和权力循环,把经济公平、社会公平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其次,要想把改革引向深入,必须对中国已有的利益结构做出调整,这势必要对存量进行改革。第三,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市场也不能替代政府,既要打破垄断资源,减少市场扭曲和负的外部性,更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改革的风险与成本。最后,改革还要落实到行动。中国经济改革必须“顶层设计”才能“纲举目张”。唯有通过上下互动,以及底层的不断试错,逐步积累经验才可能真正激发出改革和创造的活力,并找到适合于自身的改革模式和范本。

(责任编辑:杨迪、李海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