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是改革的最大障碍--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高培勇: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2012年12月29日16:09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贾兴鹏)12月29日,在2012财经战略年会主题分会“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院院长高培勇认为,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拖住了改革的后腿。高培勇认为,当前如果具体到财经领域的改革,应该把研究的重点适时转移到如何启动,如何实施、推进的研究层面上。财税改革能不能成为下一步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和主线索,同时引领和推动全面的改革,这是当下需要研究的一个事情。

谈话全文如下:

十八大之后,大家对于未来的期待,如果要排序,肯定排在第一位是改革,但对于改革的研究,我现在觉得其实可以应该分为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改什么,另一方面是如何改。关于改什么,我不知道各位能不能达成共识,我感觉我们研究的不说是足够充分,也是属于相当充分。未来中国向何处去,像今天刘伟教授讲到邓小平同志的规划,到2020年建成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讲过了,未来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体制、格局、制度安排应该是怎样的走势,我们大家都知道。实际上连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三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如何去实施改革,如何启动改革,如何推进改革是当前一个重点。

看到这一点,再看当下的中国,我觉得现在改革的实施启动和推进,其实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恰恰是因为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拖住了改革的后腿,使得很多已经写进党的重要会议文件,甚至写进了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这样带有法律层面意义的改革措施,都难以启动,或者即便启动了,也会大大折扣。

我以为我们当前如果大家具体到财经领域的改革,应该把研究的重点适时转移到如何启动,如何实施、推进的研究层面上。本着这样一个思想,我想表达一种观点,就是说在推进实施启动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特别是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的这种阻碍,这样一个突破口。那么这个突破口和主线索选在什么地方,也不完全是因为专业的原因,我的想法还是把它选在财税改革上,财税改革能不能成为下一步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和主线索,同时引领和推动全面的改革,我觉得这是当下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事情。

为什么想到这样一个主张?我的理由,或者说基本逻辑大致有六条。第一,十八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又讲,讲到矛盾观,一定有一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想不用做更多的推理,在当前的中国,大家说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肯定是政府。所以政府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环节,这是一个理由。

第二,讲到政府改革,那么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得让政府的职能做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整,怎么来调整政府的职能?我们研究那么多年,会发现涉及到政府活动的主线索大致就两个,一个是事,就他做的事情,一个是钱。“事”实际上是政府职能的这种物的方面的安排,或者活动的安排,“钱”是政府职能履行的一个基础环节。涉及到政府和改革,一定说你该干什么,另一个说你干什么,我给你多少钱,就这两个线索。

这两个线索你得做选择,以哪个线索为主,你会发现涉及到事方面的改变,往往是正面,直接的。涉及到钱方面的调整,可以是迂回的、间接的。打仗的时候,你要直面往前冲,还没站起来就倒下了,如果迂回的包超,或者间接推进,说不定这能成功。所以我想如果政府的改革能选择钱的方面,迂回的间接推进,比如你做什么事情,我多给你钱,我把财政收入的增量向你倾斜,说不定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调整。那么简单的说,就钱的方面的改革,是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能不能以财政税收体制迂回间接推进改革,这是第二个想法。

第三,把政府的改革放在一个平台上做区别,我发现这样一件事,如果论及财政职能、财政体制,和其它政府职能、政府体制之间的差异,我发现财政职能、财政体制具有一个特殊的品质,就是它最具综合性,这个最具综合性概括八个字,覆盖全面,牵动大部,什么意思?比如说中央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省一级的政府职能做比较的时候,大家比如说在中央政府层面,都说发改委,小国务院实际上。但是发现发改委再综合,也只不过是把政府的经济职能加以综合,才能覆盖。可是说财政部,它再不综合,你会发现所有的政府部门的所有的活动,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件小事,都得需要财政支出的这种支撑。所以你要找其中一个部门,说它的一举一动能牵动所有的政府部门的话,所有的政府职能、体制,那么非财政职能和非财税部门莫属,这是讲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民间的关系,你再去看,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都和民间,不管企业和居民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不管怎么样?任何政府部门除了财税部门,所发生的联系都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只有财税职能、财税体制和企业居民之间发生的关系,几乎是没有空白之地的。所有的人,你现在哪怕见到一个乞丐,他也是中国财政收入的贡献者,我不说是纳税人,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财政收支的牵动,那么从最具综合性的角度讲,你只要把财税改革能够加以推进,事实上它所推进的就不是政府改革本身,而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中国迄今为止所走出的改革的道路,事实上就是以财税改革作为主线索通盘考虑。我们当年77级还在上学,上学讲改革,改革从何入手?分配领域,谁发起的?从哪发起?叫放权让利为主要,放什么权?当时是财政部门跟企业放财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给农村放财权,给老百姓让利润,放权放的是财权,让利让的是财政收入上的利益,或者财政支出上给老百姓的,所以通过这样一个改革,带动着整个分配领域的改革,使改革推向全面,所以这是第一阶段,前十五年。

后十五年,由放权让利走向自主创新,1994年的财税改革是一个标识,党的十四大改革,启动财税改革,财税改革包括税收制度改革、税务管理机构的改革,甚至包括赤字弥补方式的改革,等等多个方面。当看到财税改革牵动的内容,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体制一个重构的过程,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今天讲改革进入第三个阶段,朝着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迈步的时候,并且设定2020年建成这样一个目标的时候,那么我们从何入手?恐怕也只能从财税体制入手。

第五,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诸多难题。那么这些难题,你仔细观察,怎么破解?几乎所有难题都指向财税体制,而不是其它别的方面的体制。比如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在现在分税制体制下,在现在的税收体制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难提上议事日程。表面上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的问题。再比如收入分配的问题,大家对改革方案十分期待,到今天已经12月29日了,那么为什么改革方案那么难产?它和我们很多基础的制度建设不无关系,而且有很深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财税体制问题。比如说我们拿什么去实施收入分配的改革?当你发现初次分配领域的难题很难解决,当你发现政府能够直接掌控的领域,可以再分配的时候,你发现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

第六,我觉得到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曙光了,这就是目前正在推进中的,不要只看到税收层面的改革,而是整个财税体制的改革,甚至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改革。第一,目前的营改增,涉及到营业税大概20%或多一点,到一定时候,至多到十二五结束,所有的营业税都变成增值税,地方的财政收支平衡能不能维持?现在的做法是国税局带地税局打工,在原营业税地盘上收获的增值税的收入,再如数返还给地方政府,但是这叫打酱油财政,所以必须重构地方体系。第二,当地营业税和增值税两个税种合并之后,两个税种如果其它不做改革,两个收入的占比就超过50%,这对中国财政收入是增加的风险。第三,刚才吴校长讲,分税制改革是经济领域的核心制度,我们现在分税制怎么分?不就是两个税种的分成,但有两个基座,营业税归到地方,增值税和所得税做分成,营业税也纳入分成领域,那你说这两个比例能否做调整?肯定做调整,当两个比例一旦做调整的时候,是不是整个分税制财政体制要重新构建?所以看起来,我们倒是可以很好的抓住营改增这个历史机遇,以此带动全面的改革。

(责任编辑:贾兴鹏、李海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