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年报仍然预亏的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锅)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恢复上市公司名单之中。而就在短短9天前,中小股东刚刚用手中的投票将武锅推向退市的边缘。
什么样的积怨让中小股东从广州、杭州、深圳等地赶到武汉来投“反对票”,不顾投资归零的风险?什么样的原因让全球电力行业巨头阿尔斯通接盘武锅后,在一步步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锅炉生产基地的同时,业绩却一落千丈,资不抵债?
5年亏损17亿元
12月的武汉寒风刺骨,《经济参考报》记者以被委托股东代表的身份亲历了武锅的股东大会。在剑拔弩张的交流过程中,窥见这个昔日国内锅炉制造巨头的5年浮沉。
与老国企不同,武锅厂区安静、整洁,几辆摆渡车不停地往返于厂门与办公楼之间,接送参会股东。进入办公楼,工作人员统一穿着干净的带有阿尔斯通标识的制服,礼貌地给股东们指路,然后快速回到自己的工作间。“这哪像资不抵债的亏损企业,阿尔斯通对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了各个细节,”在杭州做窗帘生意的股东王利芳说“甚至他们用的窗帘每平方米成本都在百元以上。”
王利芬的问号来源于企业的年报数据与眼中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锅炉厂形成的巨大反差。在股东大会上,这个问题也成为武锅中小股东质疑大股东的焦点。
2007年8月,阿尔斯通从武汉锅炉集团手中收购武锅51%的股权,被寄予厚望的入主迎来的却是由盈转亏的季报,当年亏损高达4.8亿元,其后三年连续亏损,仅在2010年获得武汉市1亿元的财政补贴,武锅才避免退市。但2011年,武锅又陷入了2.6亿元的巨亏。
“收购5年,武锅合计亏损超过17亿元。”中小股东代表金宏宇说,而同行却在这五年飞速发展。从公开的年报看,杭锅股份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从2008年不到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华光股份与华西能源的净利润也在亿元左右。这些只是业内的二线企业却将昔日排行第四的武锅远远甩在后面。
对于武锅业绩的持续下滑,武锅董事长杨国威解释,这5年来管理层都在一步步实现收购当初的承诺,将武锅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锅炉厂。2007年到2008年国内锅炉市场需求快速恢复之时,武锅正经历技术改造和新建工厂的建设、搬迁,客户只有看到了新厂、看到了新产品才会下订单,因此错过了高峰期。
武锅方面提供的资料分解了亏损来源,7.01亿元的亏损是来源于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前已签署的合同;4.3亿元的亏损来自于武锅所背负的负债的财务费用;6.4亿元的亏损是在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武锅后发生的。
投资者却认为阿尔斯通派驻的管理层应对武锅亏损负责。
已经离职的原武锅设计处工程师王兆勇说,阿尔斯通对武锅傲慢的改造策略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他说,从过去外资收购国内锅炉厂的成功经验看,都是慢慢过渡,逐步引进,逐步转型。而阿尔斯通一刀切地将武锅从一个拥有多类锅炉生产产品的企业改造成单一产品生产基地,不仅丧失了不少传统客户,也错过了市场机遇。再加上其水土不服的营销战略,在技术没有高人一筹之时,价格却高于国内同行,造成很长一段时间武锅都拿不到项目。
另一方面也与阿尔斯通的中国策略相关。王兆勇怀疑武锅被阿尔斯通用作自己的代工厂,由于外销和代工利润率的差别,导致企业净利润减少。
他说,公开年报显示,华光股份、杭锅股份、华西能源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在14%至22%左右。而武锅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不到3%,这么低的利润使人怀疑武锅是不是在转移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