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就是“跌份儿”
市场的变化早早超过了“规划”。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8%;可刚到2011年,也就是“十二五”的第二年,白酒产量就达1025.6万千升,同比增长30.70%。
人们的胃口也跟不上企业的“胃口”。数据显示,和2011年的产量相比,消费量远远落后。但是酒企在2012年仍高歌猛进,在资本市场日进斗金式的增长中,很多大酒企提出了“千亿计划”,中型酒企则提出“百亿计划”。
“酒企的扩张计划给经销商的压力太大,有些都要崩溃了。”一位白酒业内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很多酒厂为了冲业绩,压着货款,让经销商先屯货。还有的酒企干脆“做出”亮丽的业绩,靠在资本市场倒腾获得收益,“卖的是酒,赚的是股票”——那些卖不动的酒,自然也都压在经销商那里。
2012年12月,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白酒中的塑化剂问题时,多名分析人士曾称,塑化剂对行业的影响不会很大,春节的到来会提升白酒业的士气。不久,中央军委和一些地方政府发出“禁酒令”,白酒业集体迎来新一轮资本市场大降温。
有“实在绷不住”的经销商们开始降价售酒,盘活资金,这让酒企烦恼。业内人士表示,酒企的销售讲究“气势”,降价就是“跌份儿”,对酒厂的品牌是一个打击。
和两年前相反,市场由热变冷。
经销商的举动被称为“低价串货”。茅台公司发声称,“一定要沉着,一定要挺住,谁低就取缔谁,毫不含糊!”“守住价格底线。”“零售价不能低于1519元,团购价不能低于1400元”。此后该企业流出的文件显示,“低价串货”的经销商被处以不同程度的惩罚,如暂停执行茅台酒合同计划、扣减20%保证金、得到黄牌警告等。
霸气冷硬的不仅是茅台公司。五粮液公司营销督查处理通报(督字001号)称:“极个别的五粮液品牌运营商和五粮液专卖店我行我素、不按规则、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低价、跨区、跨渠道违规销售五粮液,给公司和整个市场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因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到这儿,酒企取代价格监管部门,成了发布“限价令”的人。
国家发改委也没闲着。这一回,反垄断部门介入调查,让酒企收回成令。
白酒营销专家舒国华在其微博上透露,除了这两家酒企,还有别的酒企也“接到调查通知或者直接谈话”,要求整改违反《反垄断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