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消费还能不能撑住白酒市场?【3】--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面子消费还能不能撑住白酒市场?【3】

白雪

2013年01月22日08: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价格泡沫如何吹高

  “限价”的主角是白酒价格。很多人想弄明白,白酒价格是怎么涨上去的,这种粮食酿造的液体为啥那么值钱,现在为何跌了?

  杜康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徐振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1988年后放开物价管制,茅台价格当年就由30多元涨到140元,此后白酒全线逐年上涨。1999年到2009年是白酒的“黄金十年”,随着经济增长,人们对白酒消费变多,酒价提升,大部分酒厂以每年业绩增长40%~50%的势头前进。最近一轮明显的涨价是从2009年开始,以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郎酒等名酒为代表,每年的消费旺季前开始涨价,特别是中秋节和春节期间,由此带动整个行业价格的高位运行。

  徐振江说,在这一轮发展中,茅台酒从消费品变成奢侈品,五粮液也跟上了这一波。“为什么一个白酒企业涨价,有很多白酒企业跟着涨?利润还是其次,主要是为了保住行业地位,比如说国窖1573涨价到2000元,五粮液还敢维持1000元吗?那岂不是自掉身价?回头高端宴请,谁会用掉价的酒?”

  在徐看来,用于消费的白酒,越来越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为了身份,必须固定在某个价位,让自己处于某个圈子。”这种理念对行业居后者也有好处,“茅台、五粮液的价格上去了,腾出来一段缺口,给郎酒、洋河等品牌创造了空间。”

  哪些人的圈子和面子,拉动了白酒市场?

  熟悉白酒营销的品牌专家李光斗表示,有酒企称三公消费所占的比重甚微,甚至不超过营收的5%。但是“几乎所有从事营销、销售的人员都知道,……中国高端白酒对三公消费高度依赖。”在他看来,这是看似成熟的中国白酒产业链条脆弱的显现。”

  作一个比较或可旁证:公开“三公”经费曾被看作是给白酒降温的政策,但收效甚微,有评论指出,“这一制度缺少强制性和规范性,唬不住喝酒的人”;但当《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逐条写明,接待工作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之后,白酒类股票一夜惨绿,市场风声鹤唳。在行业网站上,甚至有人开始思考“白酒行业有没有未来”。

  在一瓶白酒的价格里,“品牌”或“面子”因素占了多少?

  徐振江说,现在的白酒营销,一般都是采取“倒推法”决定酒的成本:比如先定好推出一款市场价为198元的白酒,算好二级批发商的利润,一级代理商的利润,厂家约拿30%的利润,再决定这款酒水用什么品质的,包装多少成本。 “想想很奇怪,如果一款酒成本是100元,只赚20%的利润买120元的话,渠道不会替酒厂推广,高端消费者也不认可。可能200元和300元的酒品质相差不大,但价格能够代表招待方的诚意大小。”

  看不见、摸不着的“诚意”带来了高额利润,白酒流通的每个环节都有油水:超市里白酒“上架费”是最高的,店铺里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展示费”,广告更是必不可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1月12日在微博上抱怨,“电视晚间新闻后的10分钟完全播发广告”,他挨个数了其中的白酒广告,足“有16种之多”,“有的还重播两三次,请问还有哪种酒漏了?”

  贵州茅台最近一次有公告可查的提价显示,500ml的53度飞天茅台酒出厂价为从619元/瓶上涨到700多元,而其标准零售价为1880元,出厂后渠道的费用接近酒价的两倍。

(责任编辑:聂丛笑、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