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务员建集资房”是看到问题开错药方
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涛
重提为公务员建集资房,违背了改革的方向,是开历史的倒车,造成新的不公。纳税人已经为公务员支付了工资和报酬,没有义务继续为其提供住房等额外福利。更重要的是,“为公务员建集资房”只是头痛医头的救火式应对,无助于消弭收入跑不过房价的民生痛感。在中低收入阶层为买不起房苦苦煎熬时,国家公职人员却可以“先天下之乐而乐”,必然割裂了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激化社会矛盾。
眼下,房价非理性高企已然成为全民公敌,掌握一定权力的公务员阶层,理应努力解决全社会住房保障问题,寻求“达济天下”,而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自肥和寻租,甘于“独善其身”。倘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有关部门还焉有动力去驯服房地产市场这匹脱缰野马?
莫让“集资建房”成为权力盛宴新秀场
中国经济网网友 陈连洁
公务员集资建房还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是笔者更为关心的——“集资建房”极可能成为腐败的温床。
之前不断出现的“房叔”、“房婶”、“房哥”、“房妹”事件已经深深地刺痛了大众神经,那些被查的官员,哪一个不是拥有多处房产?说谈房色变,并不为过。政府出于强势地位,一旦开了集资建房的口子,若监督稍有缺位,就极有可能出现权钱交易、权房交易的权力盛宴,集资房成了福利房、腐败房,社会公共资源、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被大量侵占,而“集资建房”不过是那些有权有势之人的秀场罢了。再者,按照国家的政策原意,单位集资房属于经济适用房范畴,应该是面向中低收入的职工,建筑标准较低,但是单位集资房的建筑标准往往很高,有的甚至可以和高档商品房相媲美。这样的房子一旦被违规纳入市场化运作,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
公务员集资建房闸门不能开
中国经济网网友 叶祝颐
公务员独享住房保障特权,并不公平。公务员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权给自己解决住房,其他行业不说享受大额住房补贴与实物住房近乎天方夜谭,普通百姓花光几代人的积蓄都难以支付房子的首付款。
再说,公务员真的穷得住不起房子吗?如果说公务员很穷,为何那么人(包括不少高薪白领)执意报考公务员?且不说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这“三公”消费广为舆论所诟病,公务员完备的福利系统与稳定的工作环境就足以让人羡慕。人社部网站屡屡被报名者挤瘫,就很能说明问题。报考网站都被挤瘫了,公务员报考热度可以窥见一斑。公务员继续享受住房特权,这不是给公务员报考热火上浇油,逼着黎民百姓骂娘吗?
收入不敌房价并非公务员集资建房的充分理由
中国经济网网友 邓子庆
中国公务员的薪水究竟有多低只能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而非跟发达地区相比,亦非跟中国老板、老总甚至技术工人相比,只有证明公务员的收入确实处于整个社会的较低层时,“工资低”才能令人信服。否则,让清洁工、农民工等底层民众如何着想呢?工资赶不上房价乃全国共相,并非公务员所独自面对。更何况,中国公务员是人民公仆,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公务员当做到后天下富而富。实现这一点,官员财产公示无疑是无法绕开的一环,尤其是在很多公务员有几套房子的语境下。
以平常心看待公务员“售房热”
中国经济网网友 小石头
在售房的公务员中,有个别是出于对财产公开制度的“心虚”,但不能以点盖面、管中窥豹,大部分公务员售房应当和普通人售房的目的是相同的。抑或想换个居住环境,抑或想筹集资金用于其它途径,抑或担心房价暴跌等等。
“房叔”不是天天有,“房妹”也不是处处在。公务员也是普通人,我们没必要时时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颗“平常心”才能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透、更准、更彻底。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