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还缺点啥--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中国制造”还缺点啥

2013年02月04日09:36        手机看新闻

  □ 胡立彪

  一件标价110美元的“中国制造”电子产品出口到美国,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方法,中国对美国产生了110美元顺差。面对这样的“顺差”,想必许多国人会为赚到美国人的钱而内心欢喜。但换一种算法,这种欢喜就会瞬间转忧。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现在都采用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附加值贸易测算法,以此方法算,由于那件110美元产品的主要零部件都是从韩国进口,价值大约100美元,这样以来,该电子产品对美顺差大部分归属于韩国,而中国仅占10美元。

  事实上,这是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处境。近年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更加牢固,但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离工业强国的距离还很远。而这个“距离”,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一些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国产产品,技术质量和档次并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国产产品的整机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关键零部件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进口;中国产品文化含量(品牌价值)薄弱,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差距较为明显。

  当然,这个“距离”别人也能看到,而且总是成为他们挑剔的理由。与“效率低下”相伴,“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等也是西方一些国家施予“中国制造”的恶名,当然更有“质量不高”的质疑。对此我们必须要实事求是、据理力争,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但更要面对问题、认真反思,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就是说,关于“中国制造”的问题,他人可以一叶障目,但我们却不能不见森林。

  西方有一个很著名的政治经济理论,说市场和消费者对出现问题的商品有三种反应态度:一种是对商品保持忠诚;另一种正相反,是改变和退出,不再接受这种商品;第三种是“声音”,就是说还接受这种商品但对它发出不满的声音,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国际市场的直接反应,它们并非要把“中国制造”挤出国际市场,而是要求“中国制造”提高质量和效率。对“中国制造”而言,这种“国际压力”还是可以实现向正面和积极的方向上转变的。当然,让他人拿掉障目之叶已属不易,而要建造更为繁盛广袤、令人无法障蔽的森林,则更难。

  “中国制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简单说,过去“中国制造”走的是一条平推式的扩张路线,其特点是平铺扩张、求大求快,差异性弱、模仿性强,文化含量低、逐利倾向高,结果是大多绕过了产业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就会清楚,今后“中国制造”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性质,即每个产业都必须向上走,占领产业高地,同时进一步夯实基础,走立体工业化之路。

  与工业强国的距离,的确让“中国制造”感到了压力,但这个距离更意味着潜力和动力。今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都孕育着对科技成果的巨大需求,这既是“中国制造”提升竞争力的机遇,也为世界提供了广阔市场。同时,中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孕育着对先进竞争力产业和产品的巨大需求,这些都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了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质量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