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送走七夕,单身的小锅这几天很哈皮:“这周日8月18日就是‘八卦节’了,基本等同于朋友节。”跟道教无关,据说这是一个诞生于网络论坛、以娱乐八卦为主题的自娱自乐的节日。
这一天大家会纷纷贡献出各种奇闻异事、生活琐事来呼朋唤友、庆祝节日。而细细看来,不少人“8·18”的正是他们身边那些以“朋友”来互相称呼的人。当面的聊天甚至谈心,背后就成了别人的八卦谈资。
你有多少朋友?估计不少人都会不屑地说:这哪还数得清啊?多了去了!看一看微博好友,关注的至少几百人、粉丝上千人。再打开微信“朋友圈”,好友又是几百人。但是如果再问:你有几个能交心的朋友?估计有不少人会挠挠头皮说:这个还真不好说,一下子想不起来。一时间,朋友这个概念变得模模糊糊,朋友的范畴也随之变得忽大忽小。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朋友?见面能打声招呼的?会一起吃饭喝茶的?经常聊天八卦的?还是不频繁联系却能在关键时刻第一个想起的人呢?这些问题问100个人,说不定能给出101个不同的答案来。
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状
圈子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少
“前两天翻看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有了73位微信好友,可我的微信通信记录显示,我只和12位好友聊天过,其中有3位还是工作关系。”沫沫刚刚大学毕业,正在实习的她也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爱玩微信,“我相信我的微信好友算是比较少的,我好几位朋友都至少有几百个好友吧,每次见到他们都是在不停地摆弄手机。”
真有那么忙?无时无刻需要聊天?“其实也不是啦!无聊么,随便发个表情也好的。”沫沫说,自己在微信上找朋友聊天,无外乎三个理由:吃饭、逛街、聊八卦,很难找到再深层次的内容了。
沫沫遇到的情况许多人都正在经历,简单地说就是:朋友圈越来越大,朋友却越来越少。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朋友是陌生人社会中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口中的朋友是“共同体”。“彼时的朋友是全方位的、知根知底的,我们知道他的家庭构成,甚至知道他与他老婆的关系如何。”浙江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学冯钢说,那个年代,非朋友的被统称为“角色关系”。
到了现在,全方位关系显然越来越少,而人们已经习惯于将某种角色关系称呼为“朋友”:生意上的伙伴是朋友,一起吃过饭聊过天的也算朋友。认识的,甚至不那么熟悉的某个人都可以是朋友。这样一来,朋友的数量似乎越来越多了。
据说,曾有外国学者到中国逛了一圈,回国宣称发现了到中国发财的秘密:你在中国有没有朋友?没有;你有没有朋友的朋友?没有;你有没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众多的外国观察者、研究者从中国带回了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关系。我们习惯于用关系网把自己保护起来。冯钢说,在描述中国相关结构时,老外直接用汉语拼音 guanxi(关系)。
“中国的社会学家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一种亲密关系(比如父子关系),信息量较少;而弱关系属一般关系,信息量很大。”冯钢说,一般人在社会上打拼是要靠弱关系的,甚至一些人是在靠关系谋生,过一段时间就换一批“朋友”。
那么,看来“朋友”有很用喽?“用起来的就不叫朋友。”冯钢这样定义真正的朋友:分享快乐不分摊困难,两者之间有非常频繁的互动,在一起开心,不会打朋友的主意。
社交工具带来的焦虑
为何我没有朋友?你们呢?
然而,交际圈跟朋友数量是成反比的,生活越单纯才越容易有真朋友。当我们和一大群朋友吃饭、逛街、聊八卦,我们并不会觉得有任何不适。而当我们生病了没人照顾,苦恼了没人排解,困难了没人帮助的时候,身边的各种“朋友”仿佛帮我们看清了人间冷暖。
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庄友刚认为:“我们的社会发展至今,社会和价值认同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两样‘东西’的出现,让人们的真实地感受到了如今的社交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人都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简单地说,大部分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
二是,各种虚拟的社交工具越来越发达,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可谁也不知道和自己聊得火热的人到底是谁。如此一来,人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现状——现实中和网络中的所谓的朋友都是不可信的,至少是不可交心的。于是,焦虑产生了:为什么我没有真正的朋友?别人也和我一样吗?”
“其实,在西方社会,比如美国,朋友圈大朋友少的情况同样存在,可美国人对此毫不焦虑。”庄友刚说起了自己在美国时的一些感受,“美国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人们对陌生人都很友好,走在街上和陌生人打招呼很正常,但和关系亲密的人反而不这样做,但中国社会正好相反。美国人希望保持自己的私密空间,而中国人却觉得交心的朋友是必需的。美国人宁可花钱和心理医生说说心事,大部分中国人觉得这种做法不可接受。”
说到底,对“朋友少”产生的焦虑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背景。在庄友刚看来,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不少传统的东西正在被颠覆,新的体系又尚未形成,产生“朋友少”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也是正常的。
找啊,找啊,找朋友
要么释然,要么主动
不熟悉的人常常会有些纳闷,在杭州一旅行社工作的小剑,下班后的档期会排得比上班还要满。“不是约会,不是培训,而是要和一群朋友筹备一些演出。我其实是一名义工啦,常常要和大家一起为一些孤寡老人或候鸟们义务表演。”小剑说,许多人会感叹,在城市中遇到自己这样一群人,是幸福的,而在自己看来,在城市里做这样的事,他们自己也是幸福的。
越来越多人苦恼朋友越来越少,在冯钢眼中,当人们除了世俗利益之外,社会关系交往越来越少时,这样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小剑的做法值得思考。不仅是出于他的善心,“朋友之间的这个社会交往还必须是与你我无关,而对社会有益的事。比如环保、登山、扶贫、公益等。因为这是能发现优点、发现人性的一个活动。”冯钢这样认为。
如果你不能像小剑那样主动出击去寻找朋友,那该怎么办?庄友刚给出了建议,“当你有这种焦虑时,应该试着从整个宏观环境出发去理解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钻牛角尖。接下来就是去适应这种状况。当你遇到困难想找人倾诉时,不妨试试别的方法,例如写日记,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你的焦虑。”(陈婕 马焱)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