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要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部署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工作。
作为2014年改革领域的重点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
提高企业投资自主权,既利于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有利于扩内需、调结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还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因此,提高企业自主权成为政府将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相结合的一个抓手。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从大幅取消投资审批事项,尽量缩减投资项目政府核准,到金融、铁路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政府对企业投资“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一批企业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被破除,企业投资自主权正不断提高。
从最直观的数据显示来看:一方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的进度神速,去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承诺5年内至少削减567项,到今年两会,本届政府用一年时间已经落实了416项,任务完成7成;另一方面,国家工商总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后,市场活力正被激发。3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30.95万户,同比增长45.8%,其中私营企业增长显著,新登记29.18万户,增长57.6%,注册资本同比增长1.38倍。
与此同时,市场活力的有效性也正被证实。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企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了民营经济相对活跃与民间投资较快增长的一致性,一季度,民间投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达到64.8%。
改革的成效斐然,但任务仍未完成。尽管企业投资的自主权与活力正在被激发,但个别地方、部门放权不到位、配合不到位、“明放暗不放”、中介服务费用高企等问题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因此,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继续下好简政放权这个“先手棋”。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缩减投资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企业能够自主决策的还回去,将地方能够管好的放下去。具体的工作将包括,在去年修订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基础上,今年再作修订。对市场竞争充分、企业能自我调节、可以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调控的项目,由核准改为备案;对现阶段仍需核准的,要明确中央部门和地方的责任。
提高企业投资的自主权、简政放权并不是要政府做“甩手掌柜”,在放手建设项目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企业自主决策的内容的同时,政府更要在建设所涉及到的经济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甚至包括防止垄断、重大生产力布局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做好协调与把关。“放”和“管”两个轮子都转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走得更平稳。
这当中,加快建设和用好全国联网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其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既可以简化手续,使政府权力更加公开公正透明,保障企业的公平竞争,也可以信息公开、信息共享而引导企业理性投资,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在此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最后着重强调,“我把丑话说在前头,如果真的发现放权不到位、‘明放暗不放’等问题,就要查处、要曝光!”
多设路标、少设路障,提高企业投资的自主权,就是要为千方百计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总理的一席话体现了当前政府对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心。而接下来,如何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及时完善细化政策;如何通畅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渠道,督促地方、部门打出“组合拳”,这将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