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呂騫)近日中國商務部公布數據,截至今年10月,中國企業累計在海外投資已達4150億美元。其中,今年1-10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581.7億美元,同比增長25.8%。而據Dealogic數據顯示,中國企業2010年進行海外並購的失敗率達11%,為全球最高,同期美國和英國這一數字分別隻有2%和1%。當前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存在何種機遇與風險?人民網股票頻道就此專訪了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大中華首席合伙人吳港平。
記者: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日趨活躍,哪些國家和地區是最優的投資目的地?
吳港平:中國企業走出去時間不長,以前走出去很多是因為國家政策,比如援非﹔后來因為發展需要,我們走出去投資了一些資源性產業,我相信這些投資還是會繼續。而近年來我們看到了一些新的方向,歐洲經濟不景氣,有很多企業將目光瞄准了歐洲,因為歐洲企業有兩大優勢是對中國企業很有用的。一是品牌,中國企業在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品牌還是偏少,自己打造國際品牌的話需要花的時間很長很長,目前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因此收購一些已經在國際上有認知度的歐洲品牌,這樣就能省下我們未來二三十年的功夫。我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中國女士喜愛購買的奢侈品包包等,品牌、質量不變,但背后變成是中國企業所擁有﹔二是技術,因為企業要發展必須要創新,而研發需要花很多錢,從投入到成果也需要很長時間,不是一兩天、一兩年就能看到。一些歐洲企業已經有比較好的科研成果,現在因為種種原因願意出售,與他們進行合作甚至收購,可以加快中國企業技術方面的推進。因此總的來說,海外並購的目的地比較看好歐洲。
記者: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走出去,走出去后中國企業主要面臨哪些方面的風險和挑戰?
吳港平: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經驗不夠,走出去之后面臨新的法規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人新的文化。如何盡快本地化,利用當地的人才管好當地的業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普遍挑戰。中國企業這方面的經驗不足是因為之前做的少,預見力不夠,這方面的經驗積累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很多國外企業入華經營一開始也吃了很多虧,但現在回頭看還好,也是有一個過程。另外,不少國外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收購合並仍然比較擔憂。這些挑戰都一定存在,但不能因為虧了錢就退縮。
記者: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受阻,中興華為進軍美國遭“封殺”,有媒體總結是政治敵意。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遭遇此類風險,應該如何規避?
吳港平:近年來各個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其中中國企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比其他國家更為嚴重,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崛起會帶來很大威脅。中海油收購尼克森,華為中興在美國遇到的待遇,從我們的角度看確實是不公的,但我們也需要理解他們的出發點,當地政府需要面對他們的國民。有了這些問題,我們不能期望它們自動消失,類似的案例今后不會比現在少。因此中國企業要做好心理准備,避免商業行為被政治化。首先是要做好功課,在商業交易之前就做好公關,在當地民眾擔心之前就把收購合並的故事講得漂亮一點,對當地有什麼好的影響,對當地的經濟、就業機會有什麼貢獻,有時候還說明得不夠。
記者:在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過程中,國際化的會計師事務所能提供哪些幫助?
吳港平:以前很多中國企業為了節省費用,投資海外項目隻憑感覺。在交了一些學費之后現在都會找正確的公司去做財務上的盡職調查。收購一家企業,營業收入、成本、其他的負債有沒有記錄在裡面,法律上、財務上、商業上的盡職調查都需要專業的公司做。這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國外企業入華時都會花這些小錢避免將來可能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