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無論是萬科高管毛大慶的“看空論”,還是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的“泰坦尼克論”,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的房地產行業的確正進入一個轉折點。此輪樓市調整,面臨著諸多“未曾見”的情形。這是此前為倒逼救市政策出台而反復上演的樓市“假摔”,還是周期性的“季節性感冒”?筆者認為,與前兩輪調整分別源於外部沖擊和政策調控不同,今年以來的新一輪房地產調整是源於市場的內在力量。基於此,有三個不同以往的判斷,具體為:
一、本輪房地產調整的幅度將超過以往,時間可能2年或更長
今年以來,樓市和土地市場在迅速降溫,新一輪房地產市場調整已經展開。筆者認為,本輪房地產調整的幅度和時間將超過以往,主要原因是三個“根本性轉折”。一是中央政府對樓市的態度發生根本性轉折。以往,當樓市明顯降溫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會主動托市。現在,中央政府認識到不能繼續縱容房地產泡沫,不願意主動救市。同時,中央政府也不希望地方政府全面放鬆樓市調控政策。二是金融機構對房地產的態度發生根本轉折。以往10年,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力支持房地產行業發展。但現在,金融機構正全面強化對房地產泡沫風險的防范工作。可以肯定,未來金融機構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支持房地產,房地產行業發展的金融環境將明顯收緊。三是公眾對房價的預期發生根本性轉折,隻漲不落的預期不復存在。
在三個“根本性轉折”的背景下,投資和投機需求明顯萎縮。以往,人們認為房價“隻漲不落”,政府認為房價“隻能漲、不能落”,金融機構大力支持購房需求,這導致投機和投資需求不正常膨脹。現在,房價開始下降,中央和金融機構都不托市,投資和投機需求迅速萎縮。同時,持有投機性房產的人現在要賣房變現。其結果就是,需求明顯萎縮,而供給明顯增加,供求形勢迅速逆轉。
目前,各地樓市庫存在普遍上升。一線城市中,北京的存量消化周期(按過去6個月平均銷售面積計算)從年初的8個月左右攀升至當前的14個月左右,銷售形勢正迅速惡化。上海存量消化周期從年初的6個月左右攀升至當前的9個月左右。廣州存量消化周期從年初的10個月左右攀升至當前的13個月左右。深圳存量消化周期從年初的12個月左右攀升至14個月左右。多數二線城市的商品住宅庫存目前處於歷史高位,不少城市的存量消化周期已接近或超過業界18個月的存量消化周期“危險值”,比如杭州、寧波、青島、福州、蘇州等。
從歷史推斷,本輪房地產調整時間可能2年或更長。最近十年,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兩輪調整。第一輪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第二輪是2011年四季度到2013年初。從房價開始下跌,到房價重回到下跌前的水平,第一輪調整的時間約1年,第二次調整的時間約1年半。與前兩輪調整分別源於外部沖擊和政策調控不同,今年以來的新一輪房地產調整是源於市場的內在力量。鑒於本輪調整幅度可能較大,調整時間可能要2年或更長時間。其中,今年下半年房價可能持續下行,明年逐步企穩回升,全國房價可能要到2016年或之后才能恢復到2013年的水平。
二、京滬房價調整幅度不宜低估
作為全國龍頭的北京和上海房價可能出現明顯調整。主要原因:
(1)京滬房價彈性大,漲得快,也降得多。一般情況下,泡沫成分重的城市,在調整時房價跌幅會比較大。從2011年四季度到2013年初的一輪調整看,前期房價漲得快的城市往往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行,一線城市房價的環比降幅大於其他省會城市,而中等城市房價的波動相對最小。最近兩個月,北京二手房在普遍降價。鏈家地產的信息顯示,降價幾十萬甚至100萬的房子不在少數,但這些房子的銷售形勢仍然低迷。這也預示著本輪北京房價調整的幅度可能比較大。
(2)未來兩三年京滬樓市供給較多。目前,北京的可售面積在迅速上升,上海的可售面積已處於相對高位。同時,去年房地產企業在北京和上海拿地較多,甚至今年還有開發商冒險在京滬搶地,這些土地將逐步形成供給。
(3)京滬人口流入量已大不如前。2010年以來,北京、上海GDP增速已連續四年全國最低,廣東GDP增速也在倒數之列。與經濟減速相對應,一線城市的就業創造能力和人口吸引力在下降,人口流入明顯放緩。北京市2013年常住人口增加45.5萬人,連續第三年放緩,遠低於“十一五”時期年均84.8萬人的增幅。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表示“常住人員流入壓力明顯減輕。” 上海市2013年常住人口增加34.7萬人,不及“十一五”時期年均82.5萬人的一半。廣州和深圳2013年常住人口分別增長8.8萬人和8.2萬人,增量不及“十一五”年均增量的1/7和1/5。
未來,京滬的人口流入可能還會放緩。一方面,北京、上海的經濟可能還要減速,加上高房價和城市病,這些削弱了京滬的人口吸引力。同時,經濟多極化和新城市群興起將分流人口。另一方面,京滬歷來嚴格限制人口流入。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要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流入,目前北京已經在採取措施疏散產業和人口。
(4)北京和上海仍將從嚴調控。中央要求一線城市繼續從嚴調控,保持對投機需求的高壓態度。同時,北京和上海都在積極增加政策性住房供給。北京的自住商品房政策已對市場形成沖擊,吸引了一大批需求。上海的共有產權房政策也在逐步推開。
總之,在房價預期逆轉、投機需求消失后,短期內京滬房價面臨較大調整壓力。未來,京滬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的供給會增加,而人口流入量已大不如前,房價很難保持強勢。
近幾年,一些中等城市房價的漲幅並不大。未來,這些城市房價的調整幅度可能相對緩和。三四線城市樓市可能會持續低迷。
三、中央樂見樓市調整,意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近兩個月,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全面放鬆樓市調控政策,但最終未見正式發文。其原因,應該是中央政府不希望全面放鬆調控。於是,一些地方政策隻能微調樓市政策。
預計,未來在樓市進一步降溫的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政策博奕會逐步升溫。地方政府不能忍受樓市調整對土地出讓的影響,希望放鬆調控。中央政府可以容忍樓市漸進的調整﹔隻要樓市不崩樓,中央政府就不希望全面放鬆調控。
中央政府的立場隱含了多方面深層次的考慮。首先,中央是為房地產行業長遠發展考慮。近10多年,房地產行業已入歧途,出現“蓋房子就掙錢、房價隻漲不落”的虛假繁榮。這種情況下,市場出現一輪調整,有助於糾正行業的錯誤理念和機制,為房地產行業未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中央是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考慮。從戰略層面看,中國當局的核心目標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往,政府不斷救市,給人印象是政府認為“房價隻能漲、不能落”,這導致社會資源大量流入房地產行業,甚至一些產業資本也轉向房地產,這是阻礙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隻有讓房地產行業回歸理性狀態,中國經濟才能調整結構和轉型升級。現在,若干預房地產市場的正常調整,無異於飲鳩止渴,雖然一時痛快,卻會喪失促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最終讓中國經濟在原有發展模式中窒息。中央意在調結構和促轉型,這是理解中央對房地產態度的關鍵。從這個角度看,樓市出現一次市場自發的、漸進的、實質性的調整,是中央政府求之不得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不破不立。隻有打破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挾持,才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央政府樂見房地產調整,並會引導好這輪調整,防止半途而廢。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並不希望樓市崩盤。從近期官方媒體和一些幕僚的表態看,目前當局認為本輪樓市調整是一次正常的市場波動,並不會崩盤。既然不會崩盤,中央政府當然不希望地方政府發力救市。
至於樓市漸進調整可能導致的問題,中央已經在作准備。首先,近些年,金融監管部門始終高度關注房地產領域的風險,嚴格限定房貸條件。從銀行業壓力測試看,即便房價下降30%,商業銀行也不至於出現大問題。其次,中央政府正在加快推進棚改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對沖或部分對沖商品房開發投資減速的影響。再次,對於土地出讓受影響,可能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償還壓力的問題,中央政府已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緩釋措施,允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一些貸款展期,允許發新債還舊債。最后,當局允許人民幣貶值支持出口,也可以對沖房地產調整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至於個別房地產項目或企業出問題,那是正常的市場優勝劣汰,政府希望看到市場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筆者認為,中央政府對房地產未來發展的態度,可以歸結為四句話:(1)抓好保障房建設、分配和運營,切實起到托底作用。(2)對於商品房市場,要按市場化的原則,堅持現行的保剛需、防投機的政策框架,允許市場正常波動。隻要不崩盤,就不必救市。(3)對於房地產調整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繼續作好應對預案和准備。(4)抓緊建立促進房地產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主要包括不動產登記制度、住房信息聯網、房地產稅制改革等。
總之,這一輪房地產調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次歷史性機遇。中央政府會把握這次機遇,引導中國經濟去房地產化,從而在促進經濟轉型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
(作者系北京福盛德經濟咨詢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