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經濟學家成思危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人才培養交流會”上的講話
由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中國期貨業協會共同主辦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人才培養交流會於7月28日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經濟學家成思危在會上表示,應端正態度,積極推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
以下為成思危發言:
金融衍生品在推進國家金融改革、金融創新、金融效率的提高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方面都有廣泛的作用。近些年來,隨著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建立,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已在逐步發展之中。但由於金融危機、由於有些人對金融衍生品發展的意義認識不足,所以金融衍生品的發展還沒有像預料中的那麼好。
正如我在2005年的中國金融衍生品論壇上所提到的,“要充分估計到在發展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這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無知和偏見。社會上對金融衍生品的認識有一些偏見,且偏見比無知更可怕。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是由金融衍生品造成的,這個說法就存在偏見。事實上,金融衍生品本身是一把雙刃劍,造成了風險是因為運用不當。一些金融危機,並不是金融衍生品引起的。如東南亞金融危機,實際上是由泰國的流動性危機產生的。還曾有觀點認為,金融衍生品投機性強,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Myron Scholes(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的提出者)是鼓勵了投機,這絕對是錯誤的。金融衍生品本身是規避風險的工具,而不是制造風險的工具。二是政府職能轉變緩慢。政府應該做到支持而不控制,引導而不干涉,做到這點是有困難的。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政府職能終將會轉到其應有的位置上。三是人才缺乏。如果要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沒有人才恐怕搞不起來。中國在金融人才方面是比較缺乏的,在這方面,既要立足於自己培養,也需要從國外招聘。
所以,要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就需端正對金融衍生品的態度,摒除偏見,正確認識發展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意義。從金融工程的原理來說,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一是投資者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品對沖風險、套期保值﹔二是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品來量身訂制適合不同客戶特點的金融產品。從金融工程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品是一種金融產品的創新。從金融衍生品產生的目的來說,它是為了提高金融效率、更好地防范風險、更好地為客戶服務。但由於投資者的過度投機、銷售者的道德風險以及監管者的監管放鬆,金融衍生品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效果。但我們不能責怪金融衍生品本身,而是應該責怪過度投機的投資者、急功近利甚至隱瞞客觀情況的銷售人員和放棄職責的監管人員。正如手槍一樣,在好人手裡它是保衛國家、保衛人民生命安全的工具,但在壞人手裡,當然它就成了搶劫殺人的工具,我們不能把犯罪的原因歸罪在手槍本身。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受到人們指責較多的是三種衍生品:一是MBS(抵押貸款証券),二是CDO(擔保債務憑証),三是CDS(信用違約互換),這三類產品經常被人說成是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但仔細分析這些產品就會發現,從設計思想來說,它們都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不能因為美國發生了金融危機,就把原因都歸咎在金融衍生品上,這等於因噎廢食,並將影響到我國的金融創新乃至金融效率的提高。
鑒於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中國金融衍生品的發展:
第一,積極培育市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規模已相當大,而在我國,目前場內的金融衍生品僅有股指期貨和國債期貨,有些銀行也在做一些場外的掉期產品,在境外的一些銀行也開始在做一些金融衍生品,但總體的規模較國際市場還很小,還需要大力培育。要進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培育,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有關的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普及金融衍生品的知識,讓廣大投資者對它有所了解,能夠在自願且自擔風險的原則下去參與金融衍生品市場。
第二,注意防范風險。首先,應防范過度投機的風險。一方面,金融衍生品本身可以用來對沖風險、套期保值,適合於不同用戶的偏好﹔但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沒有投機,這個市場就沒有活力。如果一個期貨市場裡都是做套期保值的客戶,這個期貨市場就無法活躍。必須有一部分人存在風險偏好,要做投機,而另一部分人做套期保值,這樣市場才能活躍起來。股市也是如此,如果每一個人都是按照理論上的價值來投資,那這個股市早就沒有買賣了。股市之所以有買賣,就是因為有人認為股票的價格比它應有的價格還低,現在買進后將來可能要漲,這是買進的動力﹔而有的人認為股票價格高於價值了,所以要賣出。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股市才能有交易。這樣看來,市場上的投機行為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過度的投機也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在金融衍生品市場最初發展的時候,我們要採取更多的防范過度投機的措施。例如,這些措施就包括:股指期貨的參與門檻設置在50萬元以上、設置較高的保証金率、設置漲跌停板等。當然,門檻高了以后,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活躍度肯定會受影響。隨著監管經驗的增加、投資者的不斷成熟,這些限制措施都可做適當的調整。就像香港在推出恆指指數期貨十年以后推出了小型的指數合約,讓更多投資者能夠參與股指期貨。其次,應防范金融衍生品銷售者的道德風險。道德風險在美國次貸危機中表現的非常明顯,很多銷售者僅僅因為所推銷的金融衍生產品數量與業績挂鉤,就對客戶隱瞞了其中可能產生的風險,或者輕描淡寫的淡化了風險。客戶因為不可能非常了解真實情況,最后上當受騙。例如,香港就出現過“雷曼迷你債券事件”。我國目前理財產品的銷售也存在這個問題,有的理財產品宣傳的非常好,但是沒有把風險跟客戶說清楚,很多客戶就是看到收益率高就買進。所以,在金融衍生品的銷售上,應注意避免這方面的風險。最后,還應注意金融衍生品監管上的風險。金融監管和創新是一個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過程,如果沒有監管,肯定要出很多問題,但如果監管過死,創新又可能出不來。金融監管是不能放棄自己責任的,但是監管必須依法、合理、適度、有效,而且監管最重要的是要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完整性,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監管目的。
第三,加強金融研究。金融研究的質量將決定我國金融衍生品能否順利發展。然而,我國目前的金融研究,結合中國實際的還比較少,且還存在急功近利趨向。不少人研究問題,都是用西方國家現成的方法,但中國有自己的特色,完全用國外的研究方法來套中國的情況,是行不通的。我們應該在掌握西方國家的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隻要你的研究是確實符合中國實際,是通過深入思考的,等到條件成熟的時候,研究還是會發揮它的作用。即便是研究出來負面的結論也沒有壞處,因為負面的結論至少告訴我們,這條路走不通,同樣也非常重要。所以不見得所有的金融研究的結論都是正面的,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要按科學自身的規律去走。
第四,加強人才培養。一是發掘金融人才的面要廣,不應隻看重學歷和名校。學歷固然非常重要,因為它代表著你經過了訓練,但也有人是通過實踐出來、慢慢再自學成才的。我們在人才培養上也不能完全迷信名校,在經濟學裡就有統計歧視的說法,坦率地說,名校裡的最后一名,不見得比得上非名校的第一名。二是課程設計、教材設置都需進行改進。例如,我們的課件需要在吸收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加上對國內金融問題的案例分析﹔我們教師的水平還需要提高,金融教材應該有英語版本等。三是金融專業的學生應注意加強自身基本素質的提高。金融專業的同學如果不能直接看英語的文獻,就很難跟上國際金融領域最新的一些發展。想在金融研究方面做出好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希望每位學生都可以在數學、計算機、英語這三個基本工具上多做努力。四是注意培養“四維”的知識結構,即專業的深度、相關學科的掌握、哲學的高度、足夠的遠見。隻有這樣培養出的金融人才,才是真正的、全面的、復合型的人才。五是應注重培養金融人才的實踐經驗。很多教授期貨的老師,自己都沒做過期貨,想教出好的學生來很難。希望除了中金所以外,期貨業協會也能關注實踐的問題,能夠讓大家有更多實踐的機會,通過實踐再結合理論,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能干的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