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的兩起事件,引發了外界對上市公司接班人這個群體的關注。
一是今年5月,海翔藥業原董事長羅煜竑被傳涉賭賣掉公司﹔其二則是27歲的閏土股份的阮靜波,成為A股最年輕的董事長。
對佔A股公司數量三成的家族上市公司來說,開疆拓土的第一代創始人正在慢慢老去﹔為公司選擇和培養繼承者,已刻不容緩。
最近幾年來,A股上市公司的交接班,漸趨高潮。據統計,截至今年,70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職位,由父輩傳遞給了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那些繼承衣缽的“二代”們,多數須按照父輩設定的路徑,或出國接受教育,或在公司基層輪崗。
繁長的歷練,是為了防止“失敗接班”的出現。一旦上市公司所托非人,就可能意味著整個家族多年打拼所積累的財富面臨風險。
A股上市公司掌門人的交接班大幕還未謝下,成功能否傳承,“富不過三代”的尷尬能否避免,也成了眾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上市公司涌現接班潮
“誰能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大盤顏色年復一年地紅綠轉換間,那些曾經縱橫捭闔的上市公司“掌門人”們,也在慢慢老去。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A股市場上已有37位董事長年過七旬。其中,神開股份董事長顧正最為年長,今年已是79歲。他身后的高齡“小伙伴”,還有78歲的南大光電董事長孫祥禎、77歲的太陽電纜董事長李雲孝,以及76歲的力帆股份董事長尹明善。
擠入這份“高齡榜單”的最新面孔,是75歲的東方通科技股份董事長張齊春。今年1月,她控股的東方通成功登陸創業板。這位被員工稱作“老太太”的董事長,深度參與了公司上市前的路演。
有投資者要求她進行自我評價,75歲的張齊春說,她“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同時“充滿激情”。顧正亦在當年的路演中說,他的經歷,証明了“人在60歲以后,還可以繼續為社會做貢獻”。
民營企業發展崛起的歷史至今不足37年,所以這些高齡董事長存在著共同點—創業較晚。以力帆股份的尹明善為例,他在1992年創立力帆時,已是54歲﹔在58歲這個接近退休的年齡,顧正創立了神開股份。
而在公司上市后,這些高齡董事長們的身體和精力狀況,都成了投資者們或關注或擔憂的問題。
部分高齡董事長依然親力親為,“堅守在工作第一線”。11月19日,76歲的尹明善出席了力帆股份的臨時股東大會。而11月5日,74歲的魯泰A董事長劉石禎,還主持了公司“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兩天后,他又參加了員工的成人宣誓大會。
一位上市公司董秘曾告訴記者,他所在公司董事長雖年事已高,但身體狀況良好,“不再管理公司的具體業務,隻負責把握公司的戰略方向。”
歲月的列車載著一些“掌門人”駛向人生的夕陽階段,公司的交接棒便成了不可避免的課題。
根據福布斯中文版提供的數字和新京報記者的統計,截至今年,A股近2500家上市公司中,有逾70家企業已經完成了“二代接班”。
從榜單分析看,A股第一例上市公司交接班,發生於2000年。時年39歲的徐冠巨,從父親徐傳化手中接過了傳化集團的董事長職務。4年后,徐冠巨推動傳化股份成功上市。
此后幾年,陸續有蘭州黃河的楊世江、三花股份的張亞波等人成功接班。而大規模的接班潮,出現於2007年之后,並呈現潮涌之勢。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2007年,有隆基機械、帝龍新材等9家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職位,被傳給了第二代﹔而2011年,則有西王食品的王棣、南風股份的楊子善等11人,接過了“父輩的槍”。
最新的一起接班,發生在今年10月。1987年出生的阮靜波,被董事會選為新任董事長。此前一個月,她的父親阮加根墜樓自殺,據報道,阮加根生前有抑郁傾向。
由此,27歲的阮靜波也成為現在兩市最年輕的董事長。不過,按照接班當年的年齡看,A股上市公司迎來過最為年幼的主人,是創興資源的陳冠全和北生藥業的何京雲。兩人在25歲時,就接替了父輩的董事長職務。
至於接班時最年長的一位,則非賽象科技的張建浩莫屬。2012年,他取代父親張芝泉的董事長職務時,已經52歲了。
〉優秀的上市公司接力棒交到了好伙伴閆凱(閆凱境)手中”。
聚焦
家族企業交接班之三大困境
有的脆弱肩膀難撐局面﹔“繼承者們”大搞創新與父輩經營理念相沖突﹔有的糾結於利益,“父子反目”
二代接班后是否有作為,直接關乎公司的生死。
海翔藥業羅煜竑的經歷,被外界引用為“失敗接班”的典型事例。今年5月,海翔藥業發布公告稱,羅煜竑擬以3.8億元的價格,賣出手中所持海翔藥業全部股票。出售后,海翔藥業的實際控制人易主。
此時,距離羅煜竑接替父親羅邦鵬的董事長職位,僅過去四年。
多家媒體報道稱,羅煜竑轉手海翔藥業股權,系在澳門賭博欠了賭債所致。除了海翔藥業公司層面予以否認之外,羅煜竑一直沒有出面回應過。
倉促接班難勝任
按照父輩指示的路徑,有的“繼承者們”按圖索驥般地拿到了接力棒。而過去幾年間,也有部分接班人是在倉促間挑起上市公司的重擔。
這類情況發生的前提,多是原董事長遭遇不測。2011年,公司上市僅3天后,萬昌科技董事長高慶昌即跳樓自殺。隨后,他的兒媳於秀媛繼任董事長。
2012年,新朋股份董事長宋伯康,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其后,他31歲的兒子宋琳,被公司推至董事長的位置上。今年10月,27歲阮靜波的上任,也是由於其父阮加根的意外去世。
上述三人的上位,雖然沒有征兆,但較為有利的一點是,三人此前均已進入上市公司工作,並且擔任了較高級別的職務。
相比之下,何京雲執掌北生藥業前,對公司業務近乎陌生。2008年,父親何玉良突然病逝后,尚在英國讀書的何京雲中止學業,回國繼任董事長職務。
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時年25歲的何京雲,在股東大會上,一直低頭不說話,“有著不易察覺的膽怯”。“這個孩子比較內向。”有公司高層評價說。
而近年來,雖然仍擔任上市公司董事長,但何京雲極少公開露面。
兩代經營理念沖突如何處理?
接班人正式上任后,往往會按自己的想法,對父輩原有的制度和理念“改弦更張”。此前,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49%的民營企業二代不贊同父輩的經營理念。
公開報道稱,2004年,33歲的金志峰開始掌舵江南嘉捷。他上任后進行的改革中包括“飲料售賣機擺進車間、乒乓球台桌擺進了員工辦公區”。
“老一輩是希望每個員工工作時間比較長,把所有精力放到工作上,而我們年輕一代則希望勞逸結合。”金志峰曾經表示,他接班以后,廢除了公司原來“上班時間不准聽音樂、不准吃茶點”的規定。
大湖股份的羅訂坤,29歲上任公司董事長后,便砍掉了父親抱有感情的房地產和醫藥等業務,將公司主要精力扭轉至“突出淡水魚養殖等主業”。
即便在主業發展的思路上,羅訂坤與其父親亦有區別,“以往,公司的水產品低價賣給了魚販,與終端市場的渠道沒有打通,利潤較低”。而羅訂坤接任后開始推行產、銷、加工一體化。
今年5月,京山輕機原董事長孫友元之子李健,接任公司董事長。早在2005年,1981年出生的李健,就已擔任總經理一職。公司曾對媒體表示,李健就任總經理時,打理著公司很多實際事務。
自2007年開始,李健治下的京山輕機,走上了背離固有制造主業的道路—開始熱衷在二級市場炒股。公司的利潤與炒股盈虧深度綁定。有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底,京山輕機炒股累計賠掉了約3700萬元。
“繼承者們”大搞創新改革,與父輩之間偶爾爆發理念上的沖突不可避免。長江潤發的郁霞秋曾對媒體說,接班以后有段時間,她不理解父親,父親也不理解她,“觀念不一樣,實際上是兩代人的沖突”。
“大部分決策,父親是認可的﹔父親不同意的,就緩一緩。”郁霞秋琢磨出的經驗是,有些改革不能操之過急,“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改”。
家族企業接班:利益平衡木如何走?
比理念沖突更嚴重的是,家族上市公司利益復雜,若有不慎便可能招致家庭內訌爆發。浙江龍盛的“父子反目”,即是証明。
2007年,原董事長阮水龍選擇次子阮偉祥“繼位”,而非做了8年總經理的長子阮偉興。一年后,阮偉興宣布“因對經營存在較大分歧”,取消與父親、弟弟的一致行動人關系。
有報道稱,彼時阮家“吵得不可開交”。另有報道稱,阮偉興甚至與父親斷絕了關系。
如果老董事長不止一個孩子,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確是一門學問。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有的公司的做法是,兒子繼位的同時,女兒可獲得部分公司股權﹔幾個兒子的話,則“共享公司”。
比如永貴電器,原董事長范永貴有兩個兒子,最后長子范紀軍接班董事長,次子范正軍擔任了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三全食品也是採取了這種模式—長子陳南任董事長,次子陳希則任職總經理。
浙江廣廈的樓忠福採取了另外一種模式:在確定長子樓明接班后,先前打理公司8年的次子樓江躍“退居二線”,“做一個有閑的商人”。
新京報記者 尹聰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