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制改革籌備緊鑼密鼓 小微企業上市門檻降低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19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抓緊出台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11月底,証監會將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方案上報國務院。
總體規劃助力“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四大利好雲集工程建筑板塊三大領域產業化市場關系理順 環保發展迎轉折點智能裝備產業市場空間有望崛起(附股)金融界打造投資者一站服務平台:愛投顧軍民融合大會今召開 大單搶籌5隻通航股
點評: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管濤:完善股票發行制度是支持中國股市長遠發展的基石。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孫祁祥:不是所有的小樹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但參天大樹一定是由小樹而長成的。給“小”以成長的通道,就是給“大”以綻放的機遇。
原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 常清:注冊制改革將使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徹底擺脫計劃經濟的體制性束縛,從而使我國的資本市場成為一個真正的資本市場,可以預見,注冊制改革之后將會徹底厘清政府監管與市場發展的邊界。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 劉俊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為盡快終結我國資本市場“新興加轉軌”的階段性特點,早日使我國由政府外在主導的市場轉軌為市場內在驅動的市場,全面推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和法治化改革,進一步壓縮行政管制空間,提升公眾投資者的投資信心,積極穩妥地大膽推進IPO改革勢在必行。
新“國九條”繪就資本市場頂層設計藍圖
被市場廣泛稱為新“國九條”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5月9日出爐。《意見》從頂層設計全面繪制了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在內的資本市場發展藍圖,明確了股權市場的層次結構、基本要求和發展債券市場、期貨市場的政策措施。此后,証監會連續推出券商創新“15條”等重大政策。
點評: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依靠改革驅動煥發中國資本市場活力。
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副主任陳炳才:此次新“國九條”出台時的制度環境發生了改變,因此,其效果也將與以前不同。強調執行和嚴格制度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 劉俊海:對於我國資本市場而言,要推動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法制化與國際化改革,國務院的頂層制度設計不可或缺。新“國九條”是深化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路線圖與時間表。2015年資本市場的改革與發展應當圍繞新“國九條”的執行力而展開。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孫祁祥:新“國九條”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意義極其重大。但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從來不缺立法,但缺乏執法和守法﹔中國從來不缺政策,但缺乏政策之間的有效協調和落實。
改革紅利催生A股火爆行情
在無風險利率下行和改革預期不斷深化的推動下,場外資金加大進入股市力度。11月20日以來,滬深股市啟動年內第四輪逼空行情,市場強勢特征顯露無遺。12月9日,滬指在刷新3091點的四年新高之后,大幅跳水一度下挫逾6%,盤中振幅達8.5%,超過150隻個股跌停,兩市交易額突破1.2萬億,刷新史上最大單日成交紀錄。
點評: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管濤:中國股市終於否極泰來。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連平: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首先在於股市對政策和改革的反應較敏感。政策向寬鬆方向調整意味著未來經濟運行狀況可能會趨於改善,上市公司業績就有希望提升。改革有可能提高企業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推動經營模式由粗放型走向集約型,從而會使相關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改善。這種敏感性在具有二十多年歷史的中國股市歷程中並非鮮見。股市的這輪上行與其說是流動性寬鬆所致,不如說是改革效應的引領﹔與其說是估值的合理修復,不如說是未來經濟良好前景的憧憬。
清華大學教授 宋逢明:最近一個多月以來股指暴漲,同時也出現“滿倉踏空”、“賺指數不賺錢”等說法。“滿倉踏空”恰恰說明,原來的股票投資方式,實際上是重倉小盤股的投機方式,依靠各種猜測、題材炒作,甚至類似坐庄的方式炒作小盤股。而本輪股指上漲,是基於原來價值被低估的大盤藍籌股的價值回歸,是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比較理性的投資方式的表現。
在過去七、八年的熊市中,市場實際上並沒有重視從實體經濟的投資效益中賺取回報,而僅僅是投機者互博的輸贏。即使是“贏家”,在此輪股市上漲中,由於資金流向大盤藍籌股,所持滿倉原來上漲的小盤股下跌,就變成“熊市賺的錢賠在牛市”。從本輪上漲的態勢,可以有兩點認知:一是大盤藍籌股價值回歸的上漲是股市和投資者走向理性的表現﹔二是隨著市場走向理性和成熟,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都相應地應該逐漸回歸到理性投資,向實體經濟尋求投資收益而摒棄或至少減少投機搏殺的炒股方式。
滬港通啟動
11月17日,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開通儀式在上海、香港同時舉行。伴隨滬港通試點啟動,滬港兩地証券市場成功實現聯通,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
點評: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連平: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不積跬步,難以致千裡。滬港通雖然只是個試點,規模也相對有限,但是改革開放重大戰略部署的具體實踐,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步。可以預期,我國的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將由此不斷邁開步伐,而人民幣國際化水平也將不斷獲得提升。
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副主任陳炳才:滬港通試點是中國証券市場對外直接對接和開放的裡程碑舉措,改變了過去需要審批才能進入中國証券市場的做法。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經濟全球化首先要求推動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滬港通的推出有助於推動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一體化,有助於在堅持“一國兩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香港與內地的資本市場的監管合作機制,有助於增強投資者權益保護力度,也有助於提高資本市場服務於兩地實體經濟的能力。
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啟動
7月4日,証監會就《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標志著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啟動。上交所10月19日對《股票上市規則》涉及退市制度的相關內容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並發布修訂后的《上市規則》。
點評:
原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 常清:退市制度改革是我國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一件大事,對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體現了依法治市的法治精神。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管濤:此舉將進一步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建立健全並激活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有助於發揮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促進資本市場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但是,退市制度並不等於難言之隱一退了之。對導致上市公司退市存在過錯的行為人(包括董事、高管、控制股東會或實際控制人),要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包括但不限於對受害投資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IPO年內兩次重啟
今年1月17日,新股IPO在時隔一年多后重啟,隨后又暫停了5個月,期間滬深交易所修改IPO網上按市值申購實施辦法,証券業協會修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承銷業務規范》等,IPO配套措施落地。証監會6月9日按法定程序核准了10家企業的首發申請,IPO自去年底重啟今年初暫停后,又重新開閘。
點評: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IPO年內兩次重啟,重新恢復中國股市的融資功能。
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副主任陳炳才:年內兩次啟動IPO,說明短期市場波動對監管層的決策影響太大,過分關注於股指,體現了股票市場依然是政策市。
上市公司試點員工持股計劃
証監會6月20日發布《關於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員工持股計劃的資金來源和股票來源,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為上市公司提供騰挪空間。此后,多家上市公司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在設計層面體現出股票來源及資金來源多樣化特征。
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有助於將職工身份與股東身份合二為一,實現股東利益與職工利益、公司利益的深度融合與捆綁,預防與消除員工的道德風險,充分激發員工為公司利益最大化而誠信經營、勤勉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上市公司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必須堅持激勵與約束並重的原則,做到程序嚴謹、信息透明、定價公允。
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副主任陳炳才:上市公司試點員工持股計劃,有利於企業准確對股票定價,也有利於企業經營行為長期化。
証監會發布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
3月21日,証監會發布《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三類上市公司可以公開發行優先股。11月28日,農業銀行400億元優先股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標志著中國境內資本市場第一隻優先股產品圓滿完成發行及挂牌工作。繼農行后,市場上陸續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優先股發行方案。
點評: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資本市場來說,優先股豐富了投資品種,有助於減輕銀行大規模直接融資對市場的沖擊。優先股拓寬了?業銀行資本補充渠道,也起到優化資本結構的作用。優先股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擴展了各種資本投資銀行的途徑。雖然融資模式的創新緩解了資本需求的壓力,但商業銀行要實現可持續增長仍應繼續重視內部資源的積累,並加大業務轉型的力度,以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此舉將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
中國銀河証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優先股發行是資本市場一個新概念。但是,銀行本是資源配置的中介機構,不應成為資源的佔用主體。銀行一味借助証券市場大規模為自身配資,可能會弱化証券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
新三板試點范圍擴至全國
2014年,是新三板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一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1月24日在北京舉辦首批全國企業集體挂牌儀式。國務院部署在更大范圍推廣中關村(行情,問診)試點政策、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截至年底,新三板挂牌公司已突破1500家。
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 劉俊海:包容性、多元化、多層次是我國証券市場現代化的核心特征。“新三板”試點范圍的擴大有助於盤活中小企業的股權資本,提升中小企業的治理水平,促進中小企業的茁壯成長,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微觀基礎在於創新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希望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轉板機制更暢通、更透明、更規范、更公平。
原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 常清:新三板試點范圍的擴大,是我國發展直接金融的一項重要舉措,是適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金融體制改革,可以讓需要籌資的公司能就地就近籌集到資本,也可以讓資本能夠找到更適合的投資對象。
中國銀河証券首席總裁顧問 左小蕾:新三板挂牌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跨出的一大步。不過,新三板應避免僅僅成為一個交易市場,這將失去“三板”這一層次市場的存在意義,有違新三板市場建立的初衷。
創業板IPO和再融資辦法發布
証監會5月16日發布實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和《創業板上市公司証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創業板首發辦法適當放寬財務准入指標,取消持續增長要求。
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 劉俊海:我國創業板與主板、中小板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為避免削足適履地把適用於主板與中小板的IPO門檻強加於創業板,必須根據創業板市場的自身屬性,不斷升級改版創業板的IPO上市條件,真正做到量體裁衣。與主板、中小板相比,創業板的IPO門檻應更加突出創新性與市場化特點。當然,在合理淡化財務指標的同時,創業板公司的誠信指標與治理水准不但不能降低,而且還要提高。
中國銀河証券首席總裁顧問 左小蕾:創業板公司很多是大幅資金超募的公司,應防止盲目再融資,產生“圈錢”嫌疑,否則可能不利於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誠信和契約精神培養,也不利於未來的經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