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新三板做市商指數一舉突破2000點,收盤達到2121.71點﹔4月2日,指數繼續上攻,終盤收於2324.25點。自3月18日推出以來,該指數一路上揚,今年一個季度相比去年年底已實現翻番,成交量也急劇放大,股轉系統連日來更是多次出現日內十倍股。在一些投資者眼中,當下最炙手可熱的不是A股,不是創業板,而是新三板。
在此背景下,多家券商紛紛表示,新三板業務已經成為公司最具增長潛力的業務。前兩年投行業務積極投入,之后是做市交易業務不斷增加,今年定增以及並購業務忙不勝忙,研究咨詢業務供不應求……券商相關業務線都被調動起來。
券商做市展開爭霸賽
在東方証券新三板做市業務負責人姚春潮看來,新三板業務是真正的藍海,市場對於這方面的投資價值才剛剛有了認識。而且以往新三板主要被作為並購對象,如今新三板企業更多的是開始並購行業上下游企業,並且在券商的主導下,並購方式更為多元化,企業有了多樣而便捷的融資方式,自身做大的意願更強烈。
隨著新三板挂牌業務競爭加劇,原有券商市場集中度下降。從挂牌數量看,大券商勉強維持排名,而地方性小券商奮起直追。長江証券分析師統計數據后表示:對比2013年-2014年挂牌前20的券商排名,可以發現:僅申萬、廣發、中信建投 3家券商名次保持不變﹔受益於豐富的投行項目儲備,安信、宏源和招商挂牌數增幅最大,其次是方正、東北、東吳、齊魯和中信証券。其中,安信証券挂牌數由2013年底的2家躍升至2014年底的48家,而齊魯証券 2014年12月單月新增挂牌18家。小券商排名大幅提升。在做市排名前10的券商中,既有國泰君安 、中信、申萬、國信等大券商,也有以齊魯証券為代表的區域項目儲備豐富的中型券商,還涌現出一批以天風、廣州和世紀為代表的小券商。
在做市數前25名券商中,東方、國泰君安和海通的成交額與換手率水平均顯著高於其他做市商。通過簡單測算券商做市投入規模不難發現:做市規模與做市實力成正比,相應的券商做市收入也與此相關。有業內人士稱,對於做市業務的前瞻投入,讓先行者賺取了較好的收益,同時也成為發展做市企業的良好口碑。
做市交易的正式上線,使券商新三板業務從單純推介挂牌轉變為集經紀、做市和投融資為一體的最具定價權的綜合性業務。因此,評價券商新三板業務實力的高低,也逐漸由單一的挂牌家數,轉變為挂牌、做市、投融資多個維度的綜合比較。長江証券資深分析師劉俊表示,在挂牌業務方面,申萬、齊魯和國信挂牌數穩居前三,但安信、招商和宏源等投行業務突出的券商增速較快﹔在做市業務上,競爭性做市機制使天風、廣州、世紀等小券商實現了做市家數的“逆襲”﹔若從做市能力和收益看,東方、中信、齊魯和中信建投等做市資金投入較大的券商排名靠前。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最具定價權的業務創新,新三板必將有效撬動交易和大投行業務,成為券商潛在的規模及利潤增長點。
需兼具投行與PE眼光
通過直投基金投資新三板優質企業,券商可以實現投行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
有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表示,相比火爆的創業板50多倍的估值,新三板僅有十幾倍,並且公司的業績也並不遜色,只是相對規模更小一些。數據顯示,以公用事業為例,創業板平均動態市盈率為54.55倍,而新三板僅為16.99倍﹔業績層面,2014年上半年新三板做市和協議企業平均利潤增速分別為32.03%、19.82%,遠高於中小板的7.30%和創業板的14.85%。
今年一季度,新三板公司的融資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平均每天都有近10家公司公布定增融資方案。有分析師測算2013年-2015年深創投等創投機構IPO和投資新三板的投資收益,其IPO退出年化收益率僅為30%,而通過定增投資新三板的年化收益率高達1479%。
同時,由於定價功能的存在,券商系直投在新三板項目的獲取上,具有其他PE、VC無可取代的天然優勢。齊魯的魯証新天使基金、海通的開源和中比基金,以及天風的天風匯盈投資數量相對較多。
現階段,公募機構隻能通過專戶或基金子公司產品來參與新三板投資,2015年1月首家由光大永明等保險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的中小企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獲保監會批復成立,初步實現了險資直接參與新三板等小微企業投資的破冰。分析師認為,未來隨著公募和保險資管試水新三板市場,這一市場的產品會不斷豐富,投資者大浪淘金,作為中介的券商或許將成為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