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银监会和央行联合下发的文件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简称“10号文”),对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业务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明确要求。央行与银监会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进一步统一意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到目前为止,银行步步紧逼,互联网金融节节败退,现在已经退到核心阵地。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到底在争什么?
大数据时代的争夺战无疑集中在了争信息、争支付市场和争游戏规则主导权上。
第三方支付机构之所以能够做大,最大的功劳是对客户资料、交易信息的大数据分析。然而,第三方支付的客户信息、交易资料,银行可以尽情掌握,这也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系统失去了核心优势。这对正在跃跃欲试运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银行而言,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3803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76%。到201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
截至2013年底,手机支付用户也超过1亿。一旦进入二维码扫描支付时代,再绑定虚拟信用卡,智能手机支付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到那时候,恐怕几十万亿元的支付市场真没传统银行什么事了,银行无论在支付、储蓄、投资等领域只能仰人鼻息了。
然而,“10号文”要求银行应构建安全的网络通道(如专线连接、VPN通道等),制定安全边界(如部署防火墙、DMZ隔离区等),防止第三方机构越界访问。在第三方支付规模日益壮大的情况下,这个规定对其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除此之外,10号文还规定,银行应设立与客户技术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支付限额,包括单笔支付限额和日累计支付限额。至于限额是多少、临时期限有多长,由银行自己决定。换言之,银行将手握更多话语权,譬如每个人到底能通过第三方支付上支付多少钱,将完全由银行决定。从现在的情况看,银行之所以在这场战役中能赢,是因为占据了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大数据时代争的就是标准制定权,游戏规则主导权。
中国金融领域改革是进步还是倒退?是监管还是争夺利益?这一切都要留给时间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