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11月12日電(記者李亞楠)12日,黃河小浪底水庫水位首次蓄至270米,這標志著小浪底水利樞紐將迎來最后一個分級蓄水階段的檢驗,向全面達到設計功能,並最大限度發揮好綜合效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小浪底工程作為黃河下游“生態樞紐”的功能將日益突出。
黃河小浪底工程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40公裡處的黃河干流上,水庫最高運用水位275米,設計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1999年10月下閘蓄水,被中外水利專家稱為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以佔全國河川徑流2%的有限水資源,擔負著全國12%的人口、17%的耕地和沿黃5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務。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飽受斷流之痛、淤積之痛。
隨著黃河陷入“生存險境”,中國的治黃理念由“控制洪水”轉變為“維持河流健康生命”,小浪底工程的投入使用,成為這一“生態治黃”理念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
坐落在晉陝峽谷出口處的小浪底水庫,就像一個大“水盆”,既可以攔蓄上游洪水,使黃河下游防洪標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又可以利用水庫蓄水人工制造洪峰,減輕水庫淤積,沖刷下游河道。
2003年,黃河發生歷史罕見的秋汛,黃河防總啟用小浪底水庫攔蓄十多場洪水,避免了黃河下游出現大面積漫灘災害,同時,使近百億立方米的洪水變成水資源存入水庫。
小浪底水利樞紐投入運營以來,黃河連續13年不斷流,先后完成7次引黃濟津、12次引黃濟青、5次引黃濟澱等跨流域應急調水任務﹔還實現了黃河下游連續13年安全度汛,基本解除了黃河下游凌汛威脅﹔有效改善了小浪底庫區和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