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中國能否解日企低迷【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逃離”中國能否解日企低迷【2】

本期主持:本報記者 黃燁 見習記者 夏妍 實習生 劉夢潔

2012年11月20日05:07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話題二

  “購島”影響幾何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國。但今年9月因釣魚島事件讓中日兩國的關系幾乎降到“冰點”后,日本企業的業績正在加速下滑。以汽車行業為例,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日系汽車10月共計銷售9.89萬輛,環比下降38.22%,同比下降59.41%,這是2009年以來首次低於10萬輛。從市場份額上看,日系汽車首次跌破10%,佔到乘用車銷售總量的7.61%,佔有率相比上月下降4.55個百分點。

  那麼,釣魚島事件對日本企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王丹青:日企在中國工廠的生產情況受到影響,部分企業降低產能,甚至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關閉。同時,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產品銷售大幅下降,以汽車、電子用品為代表,這嚴重影響了日本企業的經營業績。這種影響很大,畢竟中國是日本非常重要的區域市場之一,也是日本企業業績的重要來源。但這種影響因突發事件引起的,因而如果能及時處理,影響就會逐步減少。

  謝國忠:日本的汽車行業在中國市場的投入比例是22%。因此,釣魚島事件發生后,汽車行業所蒙受的損失必然巨大。與此同時,其他行業在中國都受到了“冷遇”,更讓日本在中國的投資遭受巨大虧損。所以說,日本今年下半年業績的下滑,其中的影響因素包括了“釣魚島”事件。它或許不是主要因素,但也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走低。

  張季風:島爭的影響主要是今年9月之后,但目前數據不完整,不能立即下判斷。但從媒體報道的信息看,影響或許還是挺大的。

  宋頌興:短期會有影響,如汽車工業銷量的明顯下滑。但下滑的銷量是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對日本本土的影響不會很快顯現。也就是說,島爭對日本的負面影響不會像媒體報道得那樣大。而且,經濟影響是相互的,對日本企業會有影響,對中國企業一樣會有。

  話題三

  日企“逃離”中國?

  因為釣魚島事件,日本似乎也在逐漸改變對中國市場過於依賴的情況。比如,日產汽車就將2012財年全球預計銷量由原來的535萬輛調整至508萬輛,其中,中國汽車市場銷售目標下調一大半,達到17.5萬輛﹔本田汽車正計劃2012/13年度在日本銷售85萬輛汽車,較之前的預估高出16%。在稀土領域,之前極度依賴中國稀土資源的日企,正打算和中亞及東南亞國家,以合資入股或直接進口的方式引進他國的稀土。

  甚至有觀點認為,未來日企,如汽車、電子領域的企業,會將產能逐步轉向東南亞國家,以“逃離”中國市場。那麼,日本企業真的就不在乎中國市場了嗎?

  王丹青:日企不會退出中國市場,而是會更加高度地重視中國市場的產品銷售。而計劃從中國轉移的是日本的產能,集中在生產環節。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反日情緒高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實際上是中國成本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成本的提升,這是導致日本企業計劃產能外移的重要。由於生產成本等原因,即便沒有“購島”事件,日本也會調整。畢竟,中國地區來自勞動力低成本的競爭力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東南亞地區的人工成本非常有競爭力。

  謝國忠:低端產業的轉移是整個國際貿易形勢的趨勢,這個是由勞動力價格決定的。所以市場轉移到東南亞不是日本一個國家的作為。而提到退出中國市場,最終要根據日本在中國的發展情況。若日本企業在中國沒有利益可,或要繼續迎接重大虧損的風險,它就沒有必要留在中國市場繼續發展。

  但另一方面,日本一直以來依賴國際市場,中國作為一個潛能極大的市場,我想日本暫時是無法完全退出的。所以,對於日本轉移市場到東南亞並會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個人覺得是輿論,且東南亞的市場模式不適用於日本經濟的發展。

  張季風:作出這個判斷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島爭的局勢如何。如果事態平靜下來,就不會退出。因為日企及日本的經濟和產業界都看得很清楚,日本將來的發展出路在亞洲,亞洲的發展主要在中國。

  宋頌興:日企本就在進行結構調整,就算沒有釣魚島事件,調整依然會持續。只是島爭使它的產業轉型加速。日企退出中國是不現實的,現在東盟的自由貿易區還在談判和探討,未來的走向根本說不定。短期來看,日企在中國受到的打擊主要是它的汽車市場。待中日雙方冷靜下來,中國的消費者也會重新從經濟角度考慮,短期情緒不會是主導。且在中國的日本商品大多是合資企業生產,產品都是中國的配套產品,封殺日本產品,也是堵住自己的路。

 

(責任編輯:蘇楠、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