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建華
對於日子一直都不怎麼好過的中國鋼鐵行業來說,今年的冬天真的是“冷”透了。11月14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鋼協)進行了今年第三次行業信息發布,據中鋼協統計,1~9月份,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6572.50億元,同比下降6.49%﹔盈虧相抵后虧損55.28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836.92億元,由盈變虧。虧損企業虧損額267.26億元,同比增長41.5倍﹔虧損面45%,同比增加38.75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增長放緩,鋼材市場呈現供大於求局面,鋼材價格持續下跌低位波動,而鐵礦石、煤炭等原燃材料價格下跌滯后且幅度較小,鋼鐵行業生產經營形勢異常嚴峻,整個行業的日子很不好過。對於這一現狀,中鋼協會長、首鋼集團董事長王青海有個形象的概括,“偉大的產能、慘淡的市場、微薄的利潤”。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鋼鐵業目前最顯著的特征有兩點:一是產能過剩,二是質量不高。產能過剩隻不過是表面現象,深層次原因則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落后,過度無序擴張。因此,唯有扭轉鋼鐵的產業結構,提高特殊鋼、不鏽鋼等高利潤產品的比重,降低粗鋼、普鋼的產能,才是鋼鐵業“自救”的辦法。
產能做“減法” 加快兼並重組
產能過剩一直是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的“頑症”。當國內和國外經濟都一片大好的時候,整個“症狀”對整個產業“肌體”健康的影響往往會被掩蓋,而一旦內外經濟環境遭遇變數,走向下滑,曾經聚集的產能“暗傷”就會集中爆發,坊間一度傳出“鋼鐵賣出白菜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鋼協的統計顯示,1~9月份,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累計產鋼43950.61萬噸,同比減產918.47萬噸,降幅2.04%。7月份以來,會員鋼鐵企業紛紛通過減產、檢修等措施控制產量。7月、8月和9月日產水平逐月下降,由6月份的166.5萬噸降到7月份的164萬噸、8月份的155.98萬噸、9月份的152.53萬噸,9月份比6月份減產幅度達8.39%。連續三個月環比下降。
然而另一方面,非會員企業1~9月累計產鋼10040.92萬噸,同比增產1577萬噸,增幅達18.6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目前我國平均日產粗鋼量197.9萬噸,仍是較高水平。
“隻要產量控制合適,鋼鐵業的效益可以維持。”中鋼協副會長王曉齊表示,目前來看,鋼材日產量如果維持在190萬噸或以下的水平,鋼鐵行業就能夠產生效益。一旦放量,行業效益就急劇下降。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努力控制鋼鐵產量,促使供需基本平衡,促進價格合理回升是改善企業經營狀況的有效途徑。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些年一直都在提及的鋼鐵業兼並重組問題,再次被反復提及,近日有報道稱,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正在醞釀推進鋼鐵等八大重點行業兼並重組的相關政策。其實早在去年發布的《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就明確提出,要減少鋼鐵企業數量,促進鋼鐵企業兼並重組,到2015年末,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佔全國總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
質量做“加法” 瞄准高端制造
“發改委醞釀的企業重組難度仍然很大,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利益,鋼鐵行業如果還這樣持續下去,估計會有企業面臨倒閉,那時候會有企業願意被重組。”知名鋼鐵產業分析機構“我的鋼鐵”分析師曾節勝告訴記者,目前,隨著需求增長的減緩,國內整個鋼鐵行業供大於求的狀況比較明顯,不僅體現在普通產品上,一些以往被稱為高端的產品也出現了過剩,但的確有一些高端的鋼材國內尚不能生產或不能穩定供給,目前很多企業在研究和關注這一塊,從整個行業來說,大規模的重組肯定有利於集中力量從事產品研發和創新。
可喜的是,中鋼協預測,四季度市場鋼材需求形勢可能有所好轉。由於國家發改委9月份新批25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13個公路項目,鐵路新開工項目由年初定的9個增到22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由5160億元增至6300億元。因此,第四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將顯著增長,鋼鐵市場需求比前三季度會有回升,鋼材需求疲軟態勢有所改觀。
盡管行業已有回暖跡象,王曉齊仍然指出,困擾我國鋼鐵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全行業要繼續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作為工作主線,促進供需回歸平衡和鋼材價格合理回升,切忌盲目生產,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質量和效益。
專家表示,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就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要度過整個產業最冷的一個“寒冬”,就必須一方面在產能上做“減法”,通過控制產能維持效益﹔另一方面要在質量上做“加法”,更多參與高端鋼材的競爭。未來的出路必然是去產能,加速產業升級,將過剩的、同質化的低端鋼鐵產品向高端升級,引導產業鏈有序、健康發展,提高產業的集中度。
(來源: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