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進入“大緩和”時期 過度借貸將“導致自身毀滅”--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亞洲進入“大緩和”時期 過度借貸將“導致自身毀滅”

本報記者 袁源 編譯報道

2012年11月23日07:58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同成熟的七國集團經濟體相比,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加迅速,而且這一區域在2002年-2011年間的發展比1988年-1997年這十年更穩定。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出現了“大緩和”時期,表現為高產出、低通脹,同時產出和通脹的波動幅度明顯下降。現在這一標簽會否貼在亞洲國家身上?

  亞洲經濟體通常以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聞名世界,但其經濟增長穩定性卻欠佳。在1996年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五大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在7.5%至-8.3%之間搖擺。即使是目前,一些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如泰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等,其經濟增長波動仍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而如今,一些人口眾多的亞洲國家越來越依靠內需驅動經濟。今年第三季度,家庭消費的增長為印度尼西亞貢獻了一半的GDP增長。經常項目盈余能夠反映其對國外需求的依賴程度,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常項目盈余總額在2008年至2011年減少了一半以上,預計今年將出現進一步下降。

  亞洲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亞洲人對經濟事務的管理。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決策者面臨著兩難境地。他們可以通過提高利率來捍衛其匯率,但這會為他們從外國借款增加障礙。他們也可以通過下調利率使本國貨幣貶值,但這會導致外債負擔增加,同樣為借款設立障礙。

  在危機之后,亞洲經濟體逐漸擺脫這一陷阱。大多數國家積累了數量可觀的硬通貨儲備,並逐漸清償在外國銀行的貸款。這使決策者能夠在經濟放緩時下調利率。

  而對於亞洲經濟的波動緩和,一些經濟學家表示憂慮。“金融不穩定論”的創始人、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認為,經濟波動下降將允許企業和家庭獲得更多貸款進行投資。在明斯基的模型中,穩定的經濟最終會變得不穩定。過度杠杆率無法通過更加樂觀的情緒來維持。運用杠杆的目的並非為了使經濟快速增長,而是穩步增長。匯豐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弗雷德裡克·諾依曼也認為,雖然信貸擴張可能代表健康的“金融深化”,很多經濟學家也認為,這是經濟增長和穩定的原因之一,但是上升的杠杆率也可能對經濟穩定造成威脅。

  亞洲的決策者並沒有接受西方所信仰的金融體系可以“自我修復”的觀念。亞洲率先從宏觀角度對金融體系進行審慎的監管,以在不提高利率的情況下遏制過度的信貸和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靈活性驅使他們在經濟增長放緩時降低利率,也允許他們在面臨金融系統流動性過剩的威脅時提高利率。諾依曼認為,如果穩定的經濟增長允許貸款人或借款人過度借貸,他們將“播下導致自身毀滅的種子”。

  (原文選自《經濟學人》雜志)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