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中國出口復蘇再次遇冷 穩市場創需求期待軟著陸
作者 董冠洋
繼連續兩個月溫和回暖之后,中國出口的復蘇之路再次遇冷。置身世界經濟寒冬,中國外貿要驚蟄迎春,除了時日,更需化被動為主動,進一步挖掘市場,創造新需求。
中國海關10日公布數據顯示,11月當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391.3億美元,同比增長1.5%。其中出口增速由10月份的11.6%驟降至2.9%,進口同比零增長,打破了外貿繼續企穩回升的市場預期。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表示,外貿數據明顯弱於預期,尤其是進口增幅持平,表明內外需疲弱的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再次印証中國經濟復蘇仍將保持緩慢且溫和。
“單月數據波動很正常,判斷全年情況還要看12月進出口的表現”,中國國際貿學會中美歐戰略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預計,嚴峻的外貿形勢至少還將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對於9月開始回升的出口增速,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一直持謹慎態度。他此前表示,世界市場並非由中國支配,由於歐洲債務、市場萎縮等問題,全球貿易萎縮已成定局。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指出,中國出口主要依靠國際市場需求,而國際市場的變化不能靠中國一國扭轉。
“世界經濟下行時,要更加注重香港作為貿易中介的轉運作用”,何偉文提醒,中國對香港、東盟的貿易是11月數據的一大亮點,在外需緊縮時,中國更要主動挖掘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的潛力。
數據顯示,1-11月,中國對香港出口2858.7億美元,同比增長19.1%。中國對東盟出口1831.3億美元,同比增長19.3%。11月份,僅對香港與東盟的出口就佔中國當月出口總值近30%。
外有世界經濟寒冬,中國自身外貿人口紅利又不斷下降、“入世”效應遞減,中國出口恐再難重現兩位數高增長。在內外變革的時代,中國外貿期待實現軟著陸。
“中國需要加快產品創新,創造新的需求”,何偉文告訴記者,中國應著重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使中國具有主導權和競爭力的“拳頭產品”。
袁鋼明亦表示,從勞動密集型向制造型或知識技術密集型轉化,是中國未來的方向。
除了產品創新,創造新需求亦可另辟蹊徑。
何偉文分析,當前世界經濟不景氣,海外資產價格較低,中國可以化不利為有利,有選擇地加大收購海外設計機構、營銷網絡,通過升級海外營銷網絡創造新需求、擴大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11月貿易數據還有一大亮點,即今年前11月,中國民營企業“一枝獨秀”逆勢增長,進出口達10900.8億美元,“塊頭比國企大60%”,增速高出中國外貿總體增速12.3個百分點。
對此,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認為,“民企辦法多、更有活力”是不爭事實。何偉文亦分析,民企經營積極性更易調動,他進一步建言,今后要在信貸方面予以民企更大政策支持。何偉文的思路,或許也是中國出口穩健前行的路徑。(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