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經濟增長關鍵詞:質量 效益 可持續--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2013經濟增長關鍵詞:質量 效益 可持續

2012年12月24日06: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明年的經濟增長應當與轉方式、調結構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轉方式、調結構中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實現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 

  增長“自行車”,換種方式騎

  本報記者   田俊榮

  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經濟學界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經濟好比騎自行車,隻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穩’。而自行車有兩種騎法,一種是單純追求速度,用盡力氣騎﹔一種則是在轉變車輪的運轉方式上下功夫,讓自行車潤滑更好、制動更靈敏,這樣的自行車騎起來,同等力氣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更可持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說,“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在轉方式、調結構中實現增長就好比后一種騎車方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

  王一鳴認為,這句話內涵豐富而深刻,前半句的意思是,要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提高國民經濟投入產出效益,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投資回報率,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使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企業利潤、勞動報酬、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等效益指標明顯改善,從而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

  “后半句的意思是,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加快培育以自主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的競爭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排放強度,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王一鳴說。

  多數機構對明年經濟增速的預測都高於8%

  “明年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仍需鞏固,但更要看到,我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利條件增多: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有利於釋放消費潛力﹔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加快,低成本優勢通過產業轉移得到延續﹔推進城鎮化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王一鳴說,“有權威機構預測,今年經濟增速為7.7%左右。明年經濟形勢總體上將好於今年,多數機構對明年我國經濟增速的預測都高於8%,比今年增速有所提升。”

  “明年的經濟增長應當與轉方式、調結構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轉方式、調結構中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實現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王一鳴認為,應當在三個方面著力。

  ——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培育文化、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和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增強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把投資增長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促進增投資與擴消費的良性互動。

  ——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應鼓勵科技要素和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推進產能過剩行業兼並重組、扶優汰劣,發展現代物流、研發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點,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范圍,釋放農業轉移人口的消費潛力,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王一鳴說。

  

  ■我們面臨的機遇,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善用新機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就能加快,產業整體素質也將有效提高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

  新機遇催生產業新結構

  本報記者   許志峰

  產能過剩問題不可小視,或引發經濟系統性風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善用這個新機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就能加快,產業整體素質也將有效提高。”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

  從全球范圍看,經濟低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常態,市場需求已成為稀缺資源,資源環境、能源供求格局等也在發生著變化。祝寶良說,因此,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是明年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預計2012年粗鋼產量將達7.23億噸,同比增長3%左右。產能過剩一直是壓制鋼鐵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平板玻璃、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目前我國的產能超過需求的一半,船舶制造能力則超過了目前的全球總需求。不僅是傳統行業,一些新興產業也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祝寶良說,產能過剩問題不可小視。從微觀層面看,它會引發過度競爭,對企業效益形成壓力﹔從宏觀層面看,如果任其發展,就可能引發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化解這一難題,必須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應當通過擴大和創造內需、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促進企業兼並重組等,來消化、轉移、整合一部分產能。對於落后產能,則需要通過提高市場准入門檻,下決心淘汰一批。

  產能過剩矛盾和生產力布局不合理有很大關系。祝寶良認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加快發展的心情都很迫切。但是,為了避免某些產業 “一哄而上”的現象,應當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動發展,發揮比較優勢,以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當然,從根本上看,要實現產業素質的提升,還是要讓創新成為更加強勁的驅動力,培育壯大新的、技術含量更高的產業。”祝寶良說。

  農業和服務業結構調整也應給予足夠重視

  “不僅是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結構調整也需要我們給予足夠重視。”祝寶良說。

  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求已處於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雖然糧食生產連年增產,但仍然趕不上需求的快速增加﹔農業生產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祝寶良說,農業穩不穩,事關社會大局。不能因為連年豐收,就放鬆和忽視農業的發展。這方面,重點在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相關政策,使務農種糧有奔頭、有效益。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服務業的發展,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一環。祝寶良說,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要稅收等相關政策的扶持。今年出台的“營改增”改革試點,不僅實現了結構性減稅,也有力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編制服務業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規劃,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隨著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阻力和難度不斷增加,應更加重視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同時由於一些改革有難度且沒有先例,也應允許“摸著石頭過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

  抓住改革開放這個“最大紅利”

  本報記者   王   珂

  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關鍵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一表述,對於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就巨大,但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也在悄然變化”,張立群說,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成為常態,外需難以回暖﹔從國內市場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因素依然存在。

  張立群認為,內憂外患之下,轉方式、調結構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在轉方式、調結構過程中,來自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已成為最大的阻力。比如,創新機制不足,民間投資遭遇“玻璃門”、“彈簧門”,資源性產品定價不合理等。改革開放仍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隻有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下力氣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為轉方式、調結構清除障礙,也才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

  明年應在深化國企改革、鼓勵民間投資等方面下功夫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

  張立群表示,回顧我國以前的改革路徑可以發現,自下而上和先易后難增量帶動存量的模式較多,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隨著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涉及的利益更復雜,阻力和難度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應更加重視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這是中央改革決心的體現,也是讓改革得以進行的重要保障。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能從全局視野出發,通過明確改革方向和目標讓改革攻堅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提“摸著石頭過河”。張立群認為,總的來說,經濟體制改革許多方面的思路已經清晰,但還有一些改革有難度,而且沒有先例,這些改革就需要在實踐中摸索規律。

  “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下一步改革”,張立群建議,明年改革的工作重點和關鍵領域不妨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一方面,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優化國有資本戰略布局。另一方面,要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時,要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收益分享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用於社會公共支出的比重。

  ——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要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行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應進一步完善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

  ——推進電力、成品油等價格改革,深化利率、匯率改革,推動教育、科技、文化、醫療、事業單位等方面改革。

(責任編輯:李棟、賀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