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商業版圖:形成3條產業鏈 欲食5千億市場【3】--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北斗商業版圖:形成3條產業鏈 欲食5千億市場【3】

2013年01月08日08:48        手機看新聞

  借助北斗,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回收工作輕鬆不少。從神舟六號起,在飛船返回艙中裝備了北斗接收機。這讓地面的迎接人員做到幾乎與返回艙同時抵達降落地點。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北斗可謂戰功赫赫。在眾多GPS通信設備失靈罷工后,北斗手持終端機和位於北京的衛星導航定位指控中心保持了順暢的溝 通。通過短報文通信聯系,外界清楚得知:一支200多人的救援隊伍在震后24小時之內已經趕赴震中。依靠北斗,救災工作有條不紊。

  冉承其在發布會上介紹道,北斗現在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包括定位、導航、雙向授時和短報文信息服務。基本服務性能:位置精度平面 10米、高程10米﹔測速精度每秒0.2米﹔授時精度單向50納秒。覆蓋區域為南緯55°到北緯55°、東經55°到東經180°,其中北緯10°到北緯 55°、東經75°到東經135°為重點服務區。

  北斗二代系統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目前所提供的區域服務僅僅邁出了二代系統的第一步。

  楊慧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考慮到國力,建設周期等因素,二代系統分為兩步走:一期工程是以亞太地區為主的區域系統,除多了有源定位功能外,其它功能和性能類似GPS﹔二期則會將導航范圍擴大至全球。”

  從無到有 還要繼續攻關

  既然我國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媲美GPS,那麼北斗為什麼還要分幾步走,不迅速實現全球覆蓋?

  最關鍵的環節是衛星。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尖端技術我們無法借鑒,我國航天人必須自主創新。

  楊慧介紹說:“我國此前並沒有制造導航衛星的先例,我們是在通信衛星的平台上進行的探索。但這兩者還是有很多不同:比如導航衛星不能通過噴氣推動來調整姿態﹔衛星的陀螺儀壽命不夠﹔如何增加衛星平台的承載與供電能力等等問題。這些都曾經是衛星設計團隊面臨的難題。”

  2009年,衛星在研制過程中曾發現供配電系統可能存在嚴重的問題,為此試驗人員進行了大量的電纜等方面的工作,這件事至今都讓謝軍記憶深刻。 當時,一幫70后、80后的北斗團隊成員認真復核電路設計,並對連接后的電纜進行反復試驗,最后竟然把整個庫房中的電纜都用光了。

  正是團隊成員以孜孜不倦、嚴謹求實的作風,抱著解決問題的決心來進行設計研發,才有了后續穩定工作的導航衛星。“為了查清楚問題原因,我們不惜一切代價,直至問題徹底解決。”謝軍向《中國經濟周刊》感嘆道。

  衛星的壽命直接影響整個導航系統的服務質量。現階段我國導航衛星的設計使用壽命仍然隻有8年。今后在建設全球系統時,將著力延長衛星壽命至 10~12年。這其中的關鍵部件較多,同時要提高全球系統的性能的關鍵部件之一——星載原子鐘,可謂是決定導航系統性能的重中之重。

  在2004年啟動北斗導航項目時,國內的星載原子鐘還只是停留在高校試驗階段,市場上並無產品。星載原子鐘的研制在當時相當棘手,因在這之前的 所有飛行器中都未使用過如此高精度的原子鐘。一旦星載原子鐘與地面站的計時有偏差,那麼信號的路程就無法精確計算,精確導航和定位更無從談起。

  當時一度希望進口國外的銣原子鐘來加快研發,但是北斗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告誡說,美國人不賣,歐洲人的東西又沒有上過天,不能過分 相信外國技術,中國人必須搞自己的鐘。“當初是在孫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這些研發人員才能更加堅定信心、夠踏踏實實做好產品。”謝軍回憶起這些往事時感 嘆道。

  現在國產星載銣原子鐘的研制成功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對於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產生了重大戰略意義。

  盡管導航衛星的研制已經取得很大的突破,但離達到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超出了現有地面基站的測控范圍,如何保証定位精確度等難題又擺在了航天人的面前。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